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三國演義中合肥之戰與張遼大戰 史實中的太史慈又是甚麼情況?

歷史長河

三國演義中合肥之戰與張遼大戰 史實中的太史慈又是甚麼情況?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三國演義中合肥之戰與張遼大戰 史實中的太史慈又是甚麼情況?

2021年05月17日 10:00 最後更新:16:31

大家如果熟悉三國歷史,都一定聽過吳國猛將太史慈的大名。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幕,可能是酣鬥小霸王孫策,二人戰得不分高下。至於其下場如何?可能大家也會有印象,是在合肥之戰受重傷身亡,令人嘆息不已。不過,史實中的太史慈,原來不是戰死沙場。

太史慈 (網上圖片)

太史慈 (網上圖片)

太史慈在合肥之戰中身亡,是通俗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書中描述當時太史慈於該戰役中,與魏將張遼大鬥法,可惜其計謀不單被張遼識破,更反遭張遼以伏兵襲擊進入合肥城的太史慈,太史慈身中數箭,回營後傷重身亡。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網上圖片)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網上圖片)

史實又是如何呢?讓我們先看一看合肥之戰。《三國志·魏書·張遼傳》是這樣寫的,孫權率十萬士兵圍攻合肥。當時魏軍的張遼只得七千士兵守城:「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影視中的太史慈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太史慈 (網上圖片)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也有描述這場戰役:「權返自陸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撤軍還。兵皆就路,權與凌統、甘寧等在津北為魏將張遼所襲,統等以死捍權,權乘駿馬越津橋得去。」據《三國志》在上面所述孫權吃的這次敗仗,都沒有提到太史慈的名字,至於遭張遼斬殺的兩名大將,翻查後,其中一人是陳武,但另一人則未有提及,哪又是誰呢?是否太史慈?

《三國志·吳傳·太史慈傳》 (網上圖片)

《三國志·吳傳·太史慈傳》 (網上圖片)

當然不可能,因為在這個時候,太史慈早已死去九年。《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其實也有記載他的死訊:「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亦即是太史慈於公元206年死亡,合肥之戰是發生於建立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即是說,除非他死而復生,否則根本就不會出現在這場戰役之中。

當然,如果好像《三國志》那般,只隨便用了一句便交代太史慈之死,未免會令一眾讀者失望。羅貫中這樣寫,令他死得更轟烈,更戲劇性,正好應合了他臨終前所嘆的遺言:「丈夫生世,當帶三呎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往下看更多文章

樂官夔「一夔已足」 差點被誤會成一足怪獸

2024年03月29日 20:00 最後更新:10:40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