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電視節目清心直說主持人

疫情肆虐逾年,各國疲於抗疫卻仍未竟全功,民生經濟面臨海嘯式衝擊,許多國家或城市更「鎖國」式封城停市以求「續命」;然而,隨著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各國爭相呼應,陸續制訂國家層級的碳中和目標,銳意發展綠色經濟。在香港,政府亦致力爭取將實現的目標時間提前到2050年,但有心還需有能力有部署,佔香港碳排放量三分之二的發電業,便承擔著歷史的新使命。

新冠肺炎病毒使世界陷入「無可比擬的危機」,令致逾1.6億人確診,逾300萬人死亡,30多個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及80多國實施各種封關、封城、停市等鎖國隔離措施,並形成骨牌效應,衝擊全球人流、物流、產業模式和生產鏈,部分國家更陷入癱瘓,因而在復甦路上,既要解除「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魔咒,又要解決氣候變化帶來的毀滅式破壞。

國際性的研究指出,全球氣溫每上升2度,酷熱將增37%,近乎42%動物瀕臨滅種,耕地亦減少7%,會令糧食危機愈演愈烈。美國太空總署將2020年與2016年同列為人類有完整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並指天氣異常已威脅到人類的存活,衝擊著社會民生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全球的經濟和民生活動受到疫情的影響,去年的碳排放量下降了約7%,但影響地表溫度的直接指標,亦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達到418ppm的新高,預計今年更將突破420ppm,致使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發展綠色經濟,即使面對疫情的臨界轉折,仍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

「碳中和」是指透過綠化造林、應用低碳或可再生能源,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中電行政總裁藍凌志在《清心直說》節目中說,香港的整體排放量中約65%源於發電,電力公司有責任在政府的推動下,增加採用潔淨能源發電的比例和推廣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應用。但因面積和空間有限,中電雖已研擬採用包括離岸風力發電場和調整不同能源的發電比率等方案,但最具經濟效益的還是將發展目標聚焦於毗鄰的大灣區,借助全新形式的新產業和新市場,為推動電力工業的技術提升和產業轉型提供支撐。至於有關投資規劃及詳細規劃,仍要與政府商討並達成協議。

就此,政府經已訂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時間,並承諾將會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確立更進取的減碳排放策略及措施,並與商界攜手推動減碳經濟,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然而,新發展帶來一些新挑戰,除需電力公司自行調整並與周邊地區進行技術和商業協商的新任務,本港商界亦需要重新調整生產和管理安排;至於政府則需要承擔起規劃發展和調整本港電力市場,以及與大灣區共建跨區電力市場的角色,更要在政策資源和配套上,主動作出跟進,建立正向激勵體系。




Dr. E Ch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