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陸抗隔江支撐東吳大局 力阻司馬炎一統天下

歷史長河

陸抗隔江支撐東吳大局 力阻司馬炎一統天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陸抗隔江支撐東吳大局 力阻司馬炎一統天下

2021年05月24日 10:00 最後更新:09:11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派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直抵成都附近,後主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王朝。司馬昭早在計劃滅蜀的同時,就已經考慮滅吳。《晉書》載:「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一拖就拖了十四年。為何這樣?

影視中的司馬炎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炎 (網上圖片)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加快篡位步伐,《晉書》也有載:「(司馬昭)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云罕,樂舞八佾」。可是,他在公元265年6月突然病死。司馬昭之死,打亂原本一系列計劃,包括原定於公元266年的滅吳作戰。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司馬炎 (網上圖片)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派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直抵成都附近,後主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王朝。司馬昭早在計劃滅蜀的同時,就已經考慮滅吳。《晉書》載:「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一拖就拖了十四年。為何這樣?

影視中的陸抗 (網上圖片)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加快篡位步伐,《晉書》也有載:「(司馬昭)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云罕,樂舞八佾」。可是,他在公元265年6月突然病死。司馬昭之死,打亂原本一系列計劃,包括原定於公元266年的滅吳作戰。

資料圖片

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後,先著手於穩定西晉內部,所以推遲對吳作戰。直到公元269年,司馬炎才任命羊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散騎常侍、衛將軍如故」,展開滅吳準備。與此同時,將衛瓘調到青州,將司馬伷調到徐州,掌管當地軍事。司馬炎還接受羊祜的推薦,任命王濬為益州刺史,全線壓制東吳。

網上圖片

除了司馬昭突然病故打亂計劃,司馬炎面對的內憂外患也影響滅吳計劃。西晉初年,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侵擾西晉邊境,還殺死了西晉的數位刺史,包括平定鐘會之亂的秦州刺史胡烈。為了避免南北同時兼顧免後顧之憂,西晉只好先調集軍隊對付北方少數民族。

網上圖片

西晉有問題,東吳也有條件。蜀漢當年有山川之險,東吳也有長江天塹,西晉要想滅掉東吳,必須渡過寬闊長江。當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在赤壁慘敗,再加上吳軍善於水戰,擁有厲害水軍,西晉要滅東吳,難度明顯高於滅蜀。

影視中的陸抗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陸抗 (網上圖片)

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後,先著手於穩定西晉內部,所以推遲對吳作戰。直到公元269年,司馬炎才任命羊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散騎常侍、衛將軍如故」,展開滅吳準備。與此同時,將衛瓘調到青州,將司馬伷調到徐州,掌管當地軍事。司馬炎還接受羊祜的推薦,任命王濬為益州刺史,全線壓制東吳。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除了司馬昭突然病故打亂計劃,司馬炎面對的內憂外患也影響滅吳計劃。西晉初年,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侵擾西晉邊境,還殺死了西晉的數位刺史,包括平定鐘會之亂的秦州刺史胡烈。為了避免南北同時兼顧免後顧之憂,西晉只好先調集軍隊對付北方少數民族。

解決外患後,西晉內部又出現了問題。以賈充為首的朝廷重臣,紛紛反對出兵滅吳,滿朝文武只有四個人即張華、羊祜、杜預、王濬力主滅吳。甚至在伐吳作戰開始後,擔任伐吳的主帥賈充更從中作梗:「吳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宜召諸軍,以為後圖。雖腰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西晉有問題,東吳也有條件。蜀漢當年有山川之險,東吳也有長江天塹,西晉要想滅掉東吳,必須渡過寬闊長江。當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在赤壁慘敗,再加上吳軍善於水戰,擁有厲害水軍,西晉要滅東吳,難度明顯高於滅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東吳的皇帝孫晧雖然殘暴昏庸,但手下還有一員名將陸抗支撐著整個東吳。陸抗是陸遜之子,善於用兵,在西陵之戰中,他以少勝多擊敗羊祜大軍。陸抗、羊祜雖然是敵人,卻惺惺相惜,關係很好。羊祜也認識到,要想滅吳必須要等到陸抗死後,同時西晉的水軍強大起來才行。公元280年,陸抗死後六年,吳主孫晧在西晉大軍的攻勢下出降,東吳滅亡。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