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州荔灣疫情感染鏈擴至37人 跨省出行要有72小時內核酸證明

博客文章

廣州荔灣疫情感染鏈擴至37人 跨省出行要有72小時內核酸證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廣州荔灣疫情感染鏈擴至37人 跨省出行要有72小時內核酸證明

2021年05月31日 17:31 最後更新:17:35

自5月21日廣州荔灣區出現第一位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這一輪的廣佛本土疫情感染鏈條增至37人。

5月21日到目前,廣州共有23例確診病例,還有7例無症狀感染者,廣州地區的感染者增至30人。

其中,位於荔灣區的海南村是一個多人感染區,已有13人感染。5月29日,廣州通報新增12例無症狀感染者,其中有8人居住在海南村。在海南村的13例感染者中,以中老年女性為主,女性感染者達到10例。為何一個村有多達13人感染,具體的感染路徑如何,還有待查明。

廣州市天河區酸檢測現場。

廣州市天河區酸檢測現場。

回顧這波疫情,5月21日,廣州首度通報了首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該病例名為郭某,75歲,居住在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街道錦龍社區。5月23日,結合病例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和基因測序結果,經專家組綜合評估,初步判斷郭某為境外輸入關聯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其病毒屬於在印度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不排除是意外暴露造成偶發感染。

在此前30日下午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廣州市衛健委通報,自21日以來的感染者中,已檢測的基因測序結果高度同源,均為傳播速度極快的最早在印度被發現的變異株(B.1.617)。

有別於以往的本土疫情,這一波廣佛疫情的最大特點是傳播速度極快,傳染力強。10天內病毒已經發生了多代傳播。

廣州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黃光烈29日說,專家認為,此次疫情中的病毒傳播速度非常快,傳播力很強。這就對防控工作提出了極高要求——「在這場和病毒進行的賽跑過程中,我們必須比以往跑得再前一點、跑得再快一些,才能及時阻斷病毒傳播途徑、切斷感染鏈條,否則,極有可能出現更多本地感染者。」

廣州開始對離開大廣州的居民要求有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通過廣州轄區內機場、鐵路、公路客運站等站場離穗跨市或出省的旅客,還是憑「健康碼」綠碼,並持有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但對廣州與周邊城市跨市公交(包括地鐵、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等)、省內跨市私家車及貨車出行不在管控範圍,仍然不需要核酸證明。

海珠區也實施大規模檢測。

海珠區也實施大規模檢測。

廣州對今輪疫情實施分區管控,有疫情的地區要強檢,甚至是封區。但並不實施全廣州的全市檢測,有異於過去其他地區一有疫情,就要在14日內做三次全市核酸檢測的安排。

分析指廣州和深圳近日的安排,可能是為未來抗疫常態化作預備。出現疫情後,只針對個別地區列為風險區,而不是全市。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廣州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學者認西方誤解中國經濟 「可能導致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2024年04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14

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絕於耳,有時連美國人都跳出來證偽。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報道,《外交事務》雜誌近日刊登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成員尼古拉斯·拉迪的署名文章——《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指出,近兩年來,部分觀察者對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主要基於五種誤區: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以及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但實際數據並不支持上述論點。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在三分之一,並擴大其經濟足跡。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驚人的經濟表現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警覺。自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觀察者由此粗淺地得出結論,聲稱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巔峰已經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會進入長期衰退,甚至是失落的十年,而不是超過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三月的國情諮文中也放言:「多年來,我聽到我的兩黨朋友們說,中國正在崛起,而美國正在落後。他們弄錯了。」

然而,這些人其實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的確面臨著一些眾所周知的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問題。但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道路克服了比現在更大的挑戰。盡管近年來增速放緩,但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

關於中國經濟潛力的悲觀主義主要基於五種誤區。首先是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

文章指出,的確,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GDP佔美國GDP比重從76%下降到67%。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到2023年,中國GDP比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前)增長了20%,而美國僅增長了8%。

AP圖片

AP圖片

這種明顯的悖論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一是近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去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4.6%,低於其實際GDP增長的5.2%。相比之下,由於通貨膨脹率高,美國2023年名義GDP增長了6.3%,而實際GDP僅增長了2.5%。

此外,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已將利率上調了逾五個百分點,從0.25%提高至5.5%,而中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3.70%降至3.45%。中國和美國利率之間的差距擴大。在匯率疲軟的情況下,將中國名義GDP換算成美元,才出現中國GDP相對美國GDP下降的情況。

但這兩個因素可能是暫時的。美國利率現在相對於中國利率正在下降,減少了投資者將人民幣轉換為以美元計價資產的動力。因此,人民幣已經開始逆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的物價將回升,這將提振以人民幣計量的中國GDP增長。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名義GDP幾乎肯定會在今年重新朝著美國的方向靠攏,並且可能在約十年內超過美國。

第二個誤區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實際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去年,中國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6%,是2022年增長率的兩倍,人均消費增長了九個百分點。

如果消費者信心不足,家庭將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但中國家庭去年恰恰相反:消費增長超過了收入,這只有在家庭減少儲蓄佔收入比例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AP圖片

AP圖片

第三個誤區是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去年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了0.2%,引發了房價下跌的擔憂,導致人們預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從而減少需求,增長放緩。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核心消費價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際上增長了0.7%。

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價格的確在2023年有所下降,這反映了全球能源價格和其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以及中國對一些工業品需求相對較弱,可能削弱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動力。

人們認為,企業不會將資金投入到他們的業務中,而是用他們日益減少的利潤償還債務。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企業的借貸規模還在增加,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GDP的比例。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的投資也在增加,並沒有衰退的跡象。

第四個誤區是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根據,2023年新開工建設的樓盤數量只有2021年的一半。但是必須看到這一數據的背景。

在同期的兩年時間裡,房地產投資僅下降了20%,因為開發商將更多的支出用於完成早期開始的住房項目。2023年,住房竣工面積擴大到78億平方英尺(約合7.2億平方米),首次超過了住房開工面積。這是因為政府政策鼓勵銀行專門向即將完工的住房項目提供貸款,如果放寬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限制,將會加劇房地產供應過剩。

AP圖片

AP圖片

第五個誤區,即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正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有悲觀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從2020年底對大型民營企業無序擴張的治理收效甚微。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至2010年代中期,私人投資在中國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有企業。到2014年,私人投資幾乎佔所有投資的60%,而1978年,這一比例幾乎是零。這一趨勢在2014年後開始逆轉,到2023年,私人投資僅佔總投資的50%。

同樣,數據並不支持上述悲觀情緒。首先,2014年後,私人投資份額減少幾乎全部源於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如果排除房地產,去年中國的民間投資增長了近10%。盡管個別的中國企業家離開了國家,但仍有超過3000萬家民營企業繼續投資。

此外,未被官方歸類為公司的家族企業數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萬家,企業總數達到了1.24億家,容納了約3億人就業。

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面臨著許多問題,但誇大這些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導致西方在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這對美國尤其如此。中國可能會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同時擴大其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如果美國決策者低估了這一點,他們可能是高估了自己與亞洲伙伴深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