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不能總是一步慢,步步慢

博客文章

香港不能總是一步慢,步步慢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不能總是一步慢,步步慢

2021年06月01日 14:04 最後更新:14:13

國家衛健委29日通報,全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超過6億劑次。

自3月27日超過1億劑次以來,每億劑次所需時間為25天、16天、9天、7天、5天,間隔不斷縮短,這是疫苗接種的中國速度。

香港到目前為止,合資格打疫苗的市民僅約20%,相比內地以及美國、英國等國家,無論是接種速度還是覆蓋比率,都明顯過低。

為什麼香港在防疫方面總是慢幾拍?

先說一個真實的香港故事。

最近有一位朋友接種了科興疫苗,被人問“咩(怎麼)你咁愛國?”朋友不得已接連反問三句,打科興疫苗就代表愛國嗎?你不愛國嗎?愛國又有何不妥?

打一針新冠疫苗,為人為己都有好處,但在香港掀出“愛國”的口水浪花,讓人始料不及。其實打什麼疫苗無關愛國,是關愛自己、關愛家人,沒必要將此事扯上那麼高的境地。

香港好的地方是自由度大,打哪個產地的疫苗個人可以選擇,而且資源很充足,是疫苗等人,不像內地人等疫苗。

這半年來有不少新聞報導,指市民打了BioNTech(復必泰)出現不良反應較“科興”案例多和嚴重。但一些人出於習慣性思維,包括個別政府抗疫醫療專家、商界大佬名人,高調對媒體說“我打BioNTech疫苗了”!

這時候的名人不需要“保護隱私”,向公眾宣示打了疫苗,這也是盡公民責任。無論是打國產疫苗,還是打國外疫苗,不應該以“愛國”與否加以評論。

對普通市民而言,控制住疫情是當前的頭等大事,而打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有“三不會”效果,即大概率不會感染病毒,若感染了病情不會加重,即使是重症了不會死亡

這是有科學資料證實的,是保護市民身體成本低、效益大的好事。但香港的事,往往好事並非好辦,現在更成了好事難辦。

在整個疫情的處理過程中,內地抗疫路線圖是限制人流——強制性檢測——清零目標——全民打疫苗達到80%以上,最終建立起國家群體免疫屏障。

以鄰省廣東為例,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確定為疫苗接種重點城市,目前珠海已經達到80%的接種率,其他城市也在加快進行中,預計7月份可以達標。

而香港整個防疫工作缺乏全面部署,見步行步,不但緩慢也不精准,完全沒有預見每一步驟如何操作。

過去因為有一個阻礙政府施政的立法會,中央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反對派分崩離析,政府施政不暢的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立法機構與行政機構既相互制衡,也相互配合,政府在防疫問題上宜儘快拿出一些實招和辦法。

不妨推動這幾方面的工作:

1、打破思想桎梏,採取拿來主義。

內地取得抗疫成功的經驗,是可複製、可借鑒的,沒有什麼高難度,只要參照模仿,香港也可以早日做得到“清零”。

此前因為有專家、官員覺得香港與內地制度不同,學不了,也無須學,甚至懷疑內地抗疫的真實成效。

我前面提到的朋友是一位退休高官,朋友圈基本是精英階層,正是他們長期抱著“兩制”至上的思維,自設屏障,即使打支國產疫苗,也會被周邊的精英們嘲問“咁愛國”?

如此思維,政治防疫之路是走不通的,台灣防疫深陷災難之中,就是失敗的案例!

2、改變慣性思維,決策與執行並重。

有人說執行、效率是香港公務員的優良傳統,雖然抗疫防疫速度慢了,很多方面不如人意,但他們起碼讓政府機器在運作。此話說對了一半,回歸前管治上的謀劃統籌,大權在英國政府手上,公務員只是執行。

現在“港人治港”由公務員擔當決策和執行,就暴露了這個政治體系運作的不健全。有如一部機器人,手腳很靈活,但指揮系統沒有換代升級智慧化,因此顯得笨拙而頻頻出錯。

香港管治體系必須要放棄舊有方式,只懂執行而不懂前瞻性謀劃,歲月靜好大家安好,一遇危機和風險,就會一地雞毛,不可收拾。

3、樹立以民為本,先天下之憂而憂。

解決疫情實現通關,不是為某一群體,某一行業,而是為儘快恢復香港經濟,讓市民開心工作、安心回家。不少人已經不甘坐困愁城,不惜多次回內地隔離,到大灣區尋找工作機遇。

內地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隔離要求,有的是14天,有的是14+7,香港一日沒有清零,一日就沒有資格與內地談通關。

政府以及與之有關的公職人員、專家,如果稍微有點同理心,體諒民心民情,哪怕承擔一些無理責駡,也要以解決當前困境為己任,讓市民恢復正常的生活,大家有什麼理由不與政府同心抗疫?

4、動員社會合力,儘早建立群體免疫屏障。

目前,香港處於疫苗等人的優越狀態,各方可更有創意地推進相關工作。

有一商界人士已主動拿出相當千萬價值的套房,鼓勵市民打針抽獎,當日市民預約率即大幅增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其他行業也可以效仿,不必計較價值多少重在心意,如送一碗湯、一樽水、一程交通費、一盒雞蛋等等。利用從眾心理十仿一,集體效應會取得意外的收穫。

“清零”是打開關口與內地流動的關鍵,香港因落後錯失了機會。

隨著科學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我們將與之長期共存,國家的防疫部署已經將重點放在建立群體免疫屏障上,為下一步打開國門,促進經濟、文化、旅遊等人員交往打下基礎。

香港如果在接種疫苗上還是跟不上,那就不是慢幾步的問題,而真的會“坐困愁城”了。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信心與定力比黃金更重要

2023年08月14日 13:42 最後更新:16:0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了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美國企業在半導體、量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3個敏感科技領域對華(包括港澳)投資。

而據路透社等外媒報導,英國正在考慮是否跟進這一制裁。

後期是否會有更多西方陣營國家加入,尚未可知。

無獨有偶,美國基於2020年的制裁名單,正式決定禁止香港特首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雖然港府與國家外交部都表示強烈反對,但這一系列舉動造成的「寒蝉效应」正在香港業界蔓延。

制裁一道一道頒布,給本就亟待復甦的香港商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香港不少從事對外貿易的業界人士都不由得擔憂國際外部營商環境日趨嚴峻。

然而,事態是否真的有各位持份者所擔憂得那般嚴重?

僅就本次制裁令來看,首先應該承認美國禁令對香港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香港與美國經貿關係密切,特別是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現在是香港最大的服務貿易輸出目的地(超過中國內地),和第二大的服務貿易輸入來源地。

過去美制裁中國內地,還留有香港這個通道,但近期禁令的要害是謀求香港「去兩制化」,特別註明將香港、澳門一並列入制裁範圍,體現出美國政府對港澳政策的新路線。

不過,翻查美國財政部根據行政命令制訂的擬議法規文本,美方新措施主要針對投資,受限制投資行為的定義也並不涵蓋大學之間的研究合作、銀行借貸或匯款等。香港業界在禁令所涉科技領域的發展也並不突出,禁令對香港科技界的實際影響有限。

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一個重要的基本判斷是:英國不等於歐洲,美國不等於西方,西方不等於世界。

美國對華一系列禁令,英國估計會很快跟隨,但整個歐洲就不一定。西方陣營看似鐵板一塊,其實也有不同聲音。許多國家都在謀求將自身打造成國際秩序中的「平衡塑造者」。

例如法國強調戰略自主傳統,這一傳統最早源於「戴高樂主義」,即法國的經濟、軍事、外交不可以過度依附於某個國家,只有做到獨立自主,才能夠更好地維護法國的利益。

在戰略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法國反對單極秩序和兩極秩序,但會在適當的時機,有選擇地與大國結盟。而在與大國合作時,也會有意識地與大國保持距離,以避免過度依賴。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Christile Drulhe)年初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目前在港法國企業子公司或附屬公司有365家,另有400至500家由法國國民或法國投資者管理的公司。許多法國國民選擇在港創辦創新型公司,尤其在金融科技領域,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法企搶抓從香港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機會。」

整體商品貿易數據方面,香港主要貿易夥伴排名順序是:中國內地、東盟、中國台灣、歐盟、美國。也就是說,美國制裁從來不等於全球制裁,美國之外還有廣闊天地。歐盟、東盟都是香港可以通過深化貿易伙伴關係把握住的理想合作夥伴。

當前大國間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關係的緊張是必然,但並沒有封死香港對外開放與合作的出路,香港要做的,就是在「一國」的基礎上,把「兩制」優勢發揮到最大。

基於此戰略判斷,香港不能輕言放棄自身優勢,而應繼續發揮好自身對外開放窗口和渠道的角色,堅定強化與發達經濟體國家和世界主要市場接軌。

香港一直以來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不僅是基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更是因為它是中國插在西方市場裡的唯一一顆棋子。

圍棋中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香港這顆棋子要在中西對弈中發揮最大影響力,就要在外部環境平靜、乃至趨於惡劣時做到「本手」,以中庸之道守住香港業界的基本盤,為未來打好基礎;在環境向好時以「妙手」畫出點睛之筆,譜出香江的高歌;同時,無需為當前的短淺之勢所惑,沉溺於香港已孤立無援的假象中,否則將難免出現「俗手」。

世界局勢越是複雜和艱鉅,信心與定力就越是比黃金更重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