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人純手工發酵酒度數低 武俠小說豪俠才能看似千杯不醉

歷史長河

古人純手工發酵酒度數低 武俠小說豪俠才能看似千杯不醉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人純手工發酵酒度數低 武俠小說豪俠才能看似千杯不醉

2021年06月07日 10:00

古裝小說或電視電影,常常遇到一個情節,就是角色大多用大碗喝酒,有如喝水,甚至索性直接拿著酒罎一飲而盡。武松上景陽岡打老虎之前,曾在酒館連喝十八碗酒,然後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李白喝完一斗酒,照樣能夠寫出傳世千年的優美詩詞。按照今天的指標去看,古人的酒量堪稱千杯不醉。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那麼,古人的酒量真的比現代人酒量大得多嗎?不是的。事實上,古人普遍酒量感覺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喝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純手工發酵酒。這種酒與現在的低度米酒和黃酒較為相似,酒精度數較低,味道還比較甘甜,口感很好。因此,古代小說及古裝電視電影,通常見到豪爽俠士行走江湖,路上碰到酒舖歇腳,幾乎不點菜也能喝幾杯,度數很低的水酒,不但不易醉,還可解渴。

影視中的武松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武松 (網上圖片)

歷史小說也常常會看到古人喝酒,一邊放在熱水中溫著,有時也叫煮酒,例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酒論英雄。反觀今天,我們喝酒白酒很少溫酒。《演義》中還有另一個著名酒局-溫酒斬華雄。小說指關羽當時還是剛出道馬弓手,隻身一人主動請戰殺華雄,行前曹操給斟了一杯酒壯行,關羽說酒先放著,過了一會提著華雄的頭回來,那杯酒酒還是溫的。

影視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一幕 (網上圖片)

影視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一幕 (網上圖片)

於清代成書的《紅樓夢》小說中也有溫酒場景。賈寶玉到薛寶釵那裡去喝酒,薛姨媽讓人溫酒,賈寶玉卻說不要溫了,我喜歡和涼酒,卻被教訓一頓:「吃了冷酒,寫字手打兒」。另一名著《水滸傳》中,雖然常見好漢抱起酒罎豪喝鏡頭,但原著中其實「小二燙一壺熱酒」相當常見。

影視中的賈寶玉與薛寶釵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賈寶玉與薛寶釵 (網上圖片)

那麼,古人喝酒為何要加熱?我們也許從小說看到古代社會文代,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借薛寶釵之口,很清楚說明了原因:「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薛寶釵所說的「以五臟去暖」,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就是個「人肉吸毒器」,拿自己的五臟去吸收有害物質。因為古代的酒釀造方法與現在不一樣,特別是元代之前的白酒都是發酵酒,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所以,蒸餾釀酒到了元代才發明。接現代說法,發酵釀酒只經歷過簡單過濾,雜質較多,含有大量的酸脂醇醛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尤其是成分醛,吸收得多會引起酒精中毒,損害人體。由於醛的沸點低,20℃左右,所以只要把酒輕輕燙熱一些,就可揮發大部分醛,對人身體危害就會少一些。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