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积善之方

     要怎么样做才能使坏命转成好命呢?这不但要改过,还要积善、积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孽消去。善事积多了,自然能够转坏命成好命,下面可以证明它的效验!

    了凡先生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来作为积善理论的依据。“积善的人家一定有余庆,他一生享受不尽,子子孙孙享之。”这两句话可以以历史来作证。自古以来,凡是过于憨厚、积善的人家,他的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达,也能够保住平安过日,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

   下面,了凡先生举例子。过去,颜氏要将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就向上一代一代去叙说叔梁纥的祖宗,都是积德,这个人家是积善之家。预料他们家将来子孙一定有兴旺的。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这里就是孔子的外公,他把女儿许配给叔梁纥,以后就生了孔子。这是一桩事情,讲积善的。中国人讲孝道,首先要推尊大舜,这个人是尽孝的模范。孔子称赞他:“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后世以宗庙来祭祀他,而且他的世代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历史上有记载,我们从历史事实上看过去这些积善之家,看看他后人的发达。下面,了凡先生举了十个例子,所举的人事,都是明朝的,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勉励人要修善,要积善。

     杨荣,福建建瓯人,官做到少师,(少师在明朝为荣誉头衔,列从一品)。他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摆渡船的,生活也过得非常艰苦。遇到了下雨,雨下多了,河就氾滥,成为水灾,淹没了乡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顺流而下。别人看着大水灾,一般人划着船都去捞取货物,不顾淹在水里的人,趁机会发一笔横财。唯独杨荣的祖父、曾祖父划了船专门救人,对于漂流的货物,看都不看一眼,只顾救人。乡里的人看到他们的作为,都说他们愚痴。到杨荣的父亲出生的时候,他们家里生活环境慢慢好转了。这时候,有一个神仙变化成道长,告诉他的父亲:“你的祖父曾经救过很多人命,有阴功,子孙一定会贵显。有一块风水很好的地,可以把他葬在那地方。”杨荣的父亲,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这个处所,就是现在所说的“白兔坟”。以后杨荣出世了,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官一直作到三公。皇帝对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他的祖父、他的父亲也跟他官爵一样,这是古代的荣宗耀祖。世代积德积得厚,一直到了凡这个时候,他们家里世代皆有贤人,既贵且盛。

     浙江宁波明朝时称鄞县,有一位杨自惩先生,在县衙当差,好像现在的书记官、文书官一类的。这个人心地厚道,正直清明,决定不收人家的贿赂。当时,这个县官非常严肃。有一个罪犯,问口供不说实话,狡辩,县官就发脾气,给他用刑,打得血流满地,可是县官怒气还没息。杨自惩看到这情形,就跪在地下替这个囚犯求情。这个县官就讲:“这个囚犯犯的罪很重,叫人看了就生气!不得不怒。”杨自惩叩首直谏:“现在国家的政治教育本身有过失,百姓对朝廷信心丧失,无所适从,百姓犯法,过在没有人教导他。对于他犯罪的动机、行为,我们真正知道了,要同情他,要哀悯他,不能因破案而欢喜,因为我们自己的责任没有尽到。破案尚且不可欢喜,又怎么可以发脾气。”县官一经提醒就觉悟了,就息怒了。

    杨自惩家里贫寒。有人送礼来托人情的,他秉公处理,凭着自己良心办事,绝不受贿赂。有的时候,囚犯缺乏粮食,没东西吃。杨先生总是尽力设法救济他们,来帮助这些囚犯。有一天,新来的囚犯,有几个人没有得吃。他家里米不多,把家里的米给囚犯,自己家里的人没饭吃;自己吃了,囚犯就没得吃了。想想囚犯非常可怜,跟他太太商量。 他太太问:“囚犯从哪里来?”“是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着饥寒,脸色都很难看,面黄肌瘦。” 于是,妻子就把自己家仅有的米煮稀饭拿给囚犯吃。以后,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杨守陈,次子杨守阯,两个儿子官做到了南京和北京吏部侍郎,就是现在的副部长。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作了四川按察使,一般也称为钦差大臣。在那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有两个名人楚亭、德政,这两个人也是杨自惩的后代。

   这是在县衙里一个小书办。由此可知,积功累德,不论我们自己现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做。做好事,不求果报,这个功德就更大;不求果报,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积的善大,积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

      明朝英宗年间,当时的一个盗匪邓茂七,他在福建这个地区作乱。福建的读书人和老百姓,跟随他一起造反的人很多。英宗皇帝用鄞县的张楷带兵南征,把这个乱平定,把邓茂七抓到,但是,下面还有余党。朝廷又委派布政司下面的谢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这个谢都事很难得,先想方法把贼党的名册找到。不是真正附属于匪党的,这个名册上没有名字的,给他一个小的白旗,让官兵进城来搜查的时候,把这个旗子插在门口,并且禁止官兵滥杀人。这样子,避免被错杀的人大约有一万人之多。这是统兵的将领,他懂得积德,不冤枉人,不滥杀人。谢都事后人的果报,他的儿子谢迁中状元,官作到宰相,孙子也中探花。这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历史证验。

     福建莆田林家,他的先世祖母好善,她每天做一点吃的东西糯米团给穷人。没有分别心,每天做,谁要吃都给,很难得!此事偶而为之容易,长远心愿难发。她是乐此不疲,每天都是这样做法,救济穷苦的人。有一个仙人化为道人,每天早晨都到她那里去要六、七个粉团,这个老母天天给他。他要得多,别人要一个、两个,他每天都要六、七个。要了三年,这个老太太都欢欢喜喜地给他。三年如一日,才晓得老太太确实是诚心诚意做好事,做善事。她也没什么希求,只是帮助一些贫困之人。这一天,道长就跟老太太说:“我吃了你三年粉团,我以什么来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块宝地,将来死后葬在那个地方,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就像一升芝麻那么多。” 以后,老太太死了,他的儿子就依照道长指点,把她葬在那个地方。果然,葬下去第一代,她的后人就有九个中进士,后来世代作官的人非常多。所以,在福建有这么一句话,“无林不开榜”。每当科举的时候,考试中举人、中进士的,林家人最多。这是他们的祖宗,这个老太太诚心救人,终年不疲不倦。这个家族非常的兴旺,无不是得力于祖宗积德,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保持家风,代代不坠。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过去在县立学校作学生的时候,早起上学,他在路上看到有一个人倒在雪堆里头。他去摸摸,还没死,但是,已经快冻僵了。他赶紧脱下自己穿的棉衣,把他包起来。把这个人扶到家里来,把他救活了。我们在此看到救人一命,他得的感应是晚上做梦,梦到一个天神告诉他:“你出于诚心来救人一命,我把韩琦介绍到你家去投胎作儿子。” 等冯琦出生了,他父亲取这个字,就是梦中有这么一回事情。韩琦是宋朝的大将,也是名臣,中国历史上一个文武全才了不起的人,在那个时候,他跟范仲淹齐名。这是救人一命得到好儿子,这也说明了六道轮回转世投胎的事实,古人皆能深信不疑。

~~~~~~

杨荣:(1371-1440)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明成祖即位后,后任少傅、少师,兼工部尚书。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历仕五朝。

杨守陈(1425 - 1489)明代官员,浙江鄞县人。进士,授编修,历任侍讲,后升任吏部右侍郎。杨氏家族在明朝的27年间,出了六个进士。

杨守阯:(1436 - 1512)明代官员,浙江鄞县人。获进士第二名,即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侍皇太子于东宫。南京吏部右侍郎,曾掌管南京和北京翰林院。

谢迁(1449-1531)浙江余姚人,明朝大臣。1475年中状元,朝廷一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政务,后又加封为太子少保。升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历经四朝,政绩卓著。

冯琦:(1558–1602)山东青州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历任编修、侍讲,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200503w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