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下令在100天內對半導體、藥物、稀土及汽車電池等關鍵供應鏈進行檢討。白宮日前發表了檢討報告指,美國供應鏈很脆弱,因爲美國"近幾十年將過多的半導體生產外判到海外地區" ,目前"缺乏行業內的最先進生產能力" 。 拜登呼籲美國國會,盡快通過一項旨在幫助美國應對中國競爭的法案,當中包括向美國半導體行業提供超過500億美元的支援。 筆者留意到報告根本沒有指出為什麼美企要外判到海外地區生產,美國內部功能衰竭( 一人一票普選導致美國勞工成本不可持續發展地過高),卻不願意對症下藥,反而指責中國,這對他們自己的幫助非常有限。

早在疫情之前的 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動科技戰丶貿易戰,企圖阻止中國向上發展。當時許多國際大公司討論採取“中國+1”的戰略去對沖美中兩國對抗的風險,即:分散在投資--將部分投資移去中國以外的地方。

另外,在新冠疫情出現之初,中國的供應曾短期面對衝擊,令全球一些大企業和一些國家重新思考對中國的供應依賴。不少專家丶政客指全球供應鏈網絡會多樣化,從而導致中國製造業外流東南亞國家和印度,並將會被他們替代。 我們專業聯會同事當時已發文分析指出這是不可能的事。

現在看來,儘管面臨挑戰,中國守住了固有的產業陣地,因為全球供應網絡按市場規則行事,而不會屈從於地緣政治空想。的確有少量公司正常地丶因應本身問題而遷出中國,但因為中國市場在快速增長,消費群體在不斷擴大,全球投資者難以忽視這些巨大的盈利機會,而這個大市場是沒有替代品的,因此,中國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突出地位保持不變。最新例證是:中國歐盟商會上周二發布的年度調查指,歐洲公司中有近60%計劃在2021年擴大其中國業務,高於去年的51%。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中國的利潤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此外,當各國大企業遭受創記錄的低現金流時,跨邊界轉移企業之成本極高,而另外的市場又不可預測,因此變成是幾乎不可能的事。若為供應鏈重新調整而籌集更多資金也不明智,因外面市場盈利機會不多丶不可測。而中國的海外貿易基礎設施成熟,並經受了時間考驗。相比之下,印度和東南亞缺乏高效率和高容量的港口,無法處理大型集裝箱船和連接主要市場的海運服務。這意味著貿易需要通過新加坡或香港轉運,這也會耗費更多時間和中介金錢,從而損害盈利。

此外,中國還具有吸引投資者的政治和社會優勢。中國政治氣候穩定,經濟前景良好而確定,為企業公司提供穩定和有利於投資的框架,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不時因為政府換屇而政策大變,導致投資前景不明朗。再者,中國政府還為製造商提供持續推動力和可靠的基礎設施,有豐富的技術工人儲備,因其產業鏈完備而有成熟深入的供應網絡。這些都是其他國家或地區不具備的,故此,進一步增加了中國的比較優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不斷奮進,獲得了全球製造業中心地位。我們預計未來中國的低端生產活動將逐漸減少一些,可能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但在高端領域,中國仍在擴大出口市場份額。

另外,特朗普以前將供應鏈遷出中國(即使外資撤出中國)丶減少貿易逆差的計劃已失去動力,完全失敗了!我們不妨看數據:中國海關總署上周公佈的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價,今年5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速為27.9%,進口增速為51.1%,如果與2019年同期相比,則分別增加了23.4%和26.4% 。而1-5月中國對美出口增加了38.9%,高於對外出口的平均增長。而中印貿易額竟大增70%。另據總台央視報導,中國1至5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8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4%,較2019年同期增長30.3%,而在去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外資投資目的地。眾所周知,中美和中印關係這兩年震盪轉差,但貿易又都在逆勢增長。中國製造業的體系性優勢尤其強,根本不是特朗普政府增加一些關稅或者通過幾項高科技打壓丶脫鉤就能夠打擊得了的。美國印度煽動對華民族主義的仇視情緒也無用,因爲中國經濟已經形成了磁場效應,很多人為障礙根本擋不住圍繞它形成的經濟運行圈。這是經濟規律戰勝地緣政治的明顯例子。

再者,眾多的貿易協議~中國東盟RCEP 丶一帶一路丶中歐投資協定等~也鞏固了中國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當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之際,中國經濟已經恢復正常,而世界各地的商品產出能力相繼受到打擊,中國成為最穩定的全球制造中心,這增加了全球市場對中國制造的信任。

由於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是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此數目遠遠超越美國的相關數字,舉個具體的例子:中國是東盟所有成員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東盟的貿易總額大約是美國與東盟的2倍,這些數據極大地支持了中國抵制美國特朗普集團或拜登集團等發動的非市場性攻擊的迴旋能力,中國作為國際貿易及產業斷造業中心的穩定性在上述各因素的加持中不斷鞏固,使中國的全球供應鏈進一步主導全球.

陳貴和 基金主席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主席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