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誅九族」酷刑究竟會牽連多少人?

歷史長河

古代「誅九族」酷刑究竟會牽連多少人?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誅九族」酷刑究竟會牽連多少人?

2021年06月18日 17:12 最後更新:06月21日 10:09

「誅九族」是中國古代刑罰「族誅」的一種,意指一人犯死罪,其家族成員「連坐」處以死刑,共同承擔責任的刑罰制度。

清代行刑前的情況 (網上圖片)

清代行刑前的情況 (網上圖片)

在中國歷史中,族誅始於商朝。當時被稱為「劓殄」,是為族誅的雛形,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之刑。先秦文獻《尚書》記載,夏啟和商湯在出征之前的訓詞中威脅部下,警告他們如果在戰爭中不聽從命令,有亂軍心者,就會將犯者連同其子一起處死。

隨後,封建帝王也都仿效,秦始皇時期的「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對於三族的說法,有說「父母、兄弟、妻子」;也有指「父、母、妻」為三族;亦有「父、子、孫」三族之說。秦末時期,丞相李斯和趙高就是被處以誅三族的史例。除了三族,更殘酷的還有五族及七族,當年燕國太子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燕國被滅之後,荊軻全家被處以「誅七族」的懲罰。

《荊軻刺秦王》電影劇照 (網上圖片)

《荊軻刺秦王》電影劇照 (網上圖片)

秦漢以後,帝王也有「族誅」刑罰。據了解,在隋朝初,隋文帝楊堅廢除了「族誅」,但其子隋煬帝楊廣復行,更擴至「誅九族」。

「族」根源於氏族社會,有血緣關係的一群人通常稱為「族」,故「誅九族」者,即由一個人的死罪,擴展為家族成員的共同死罪,制度違背人性。「誅九族」究竟是哪九族?歷史上都有不同說法,東漢經學文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被處以者一族,即犯罪者之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另及姑母和其兒、外甥、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母、姨母與她兒。而「妻族二」即是岳父和岳母。也另一個說法就是,由被處以者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曾孫;橫推三從兄弟,這個也是《三字經》中,所說的「九族」。

九族五服圖 (網上圖片)

九族五服圖 (網上圖片)

也有說法指,「九族」是一個虛稱而已。對於中國文化來說,「九」是最高之數。所以這「九族」是概括的包含與之有親緣關係的所有宗支族系。換句話說,在古代九族之誅往往是施之於重大政治犯罪,一旦大獄煉成,只要是與犯罪人沾親帶故,都將受到無辜株連,目的是斬草除根。在歷史上,我們了解到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終被「誅十族」。

清同治《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中方孝孺像 (網上圖片)

清同治《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中方孝孺像 (網上圖片)

據明化文學家祝枝山的《野記》中載,當年仍為燕王的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了明惠帝帝位。當朱棣命令效忠皇室的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時,方孝孺寧死不從,更在詔書寫上「燕賊篡位」四字。朱棣怒以「誅九族」相脅,方方孝孺大義凜然並訕笑似地說:「便十族奈我何!」朱棣便把其「門生朋友」歸入第十族,連同原來九族一併誅殺。最終共誅殺八百七十三人,因此事下獄及被流放、充軍者亦數以千計。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