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政府監督組織揭露的數字令人吃驚 嚴重炒作「中國威脅」

博客文章

美國政府監督組織揭露的數字令人吃驚 嚴重炒作「中國威脅」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政府監督組織揭露的數字令人吃驚 嚴重炒作「中國威脅」

2021年06月19日 10:45 最後更新:06月21日 13:01

近日,美國一家名為「政府監督項目」(Project On Government Oversight,POGO)的獨立非盈利組織,發佈了一篇讓人吃驚的文章。

該文章稱,在2020年,美國有多達15186篇新聞報道在炒作軍事上的「中國威脅論」,而且這個數字比2019年時增加了57%之多。

POGO的文章。

POGO的文章。

不僅如此,在2021年的前4個月裏,美國媒體就已經有8528篇報道提到了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這也就意味著,截至今年結束,美國的輿論場上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的文章,可能會比去年還要增加一倍,達到3萬多篇!

可美國為何會如此瘋狂地在近些年炒作中國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呢?

這個問題,也是POGO組織於6月17日發佈的這篇題為「誇大來自中國的威脅,吹大美國軍費的氣球」的文章所探討的重點。

該組織首先發現,近兩年裏,美國不僅輿論場上對於中國軍事威脅的炒作越發誇張且數量巨大,比如2020年全年有1.5萬餘篇文章談及這一話題,今年甚至可能會有3萬多篇;而且,這一話題還成為了美國國會的重點政治議題之一:在2020年全年,美國國會各種探討和文件中就有139次提到了中國軍事威脅的話題,比前一年增加了39%。

POGO的研究人員發現美國對於「中國軍事威脅」話題的關注,在過去兩年顯著增加。

POGO的研究人員發現美國對於「中國軍事威脅」話題的關注,在過去兩年顯著增加。

然而,POGO的研究人員對於這一趨勢卻感到奇怪。

因為中國在過去並沒有展現出攻擊性。POGO舉例說,比如中美兩國自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以來,在過去20年裏中美再沒有發生過任何重大的軍事事件了;中國在過去這些年裏,也只與印度在邊境上有過一些小規模的衝突;中國大陸軍事力量對中國台灣地區的壓力,也是自1949年以來就一直存在的。

POGO的研究人員甚至還指出,中國的軍事力量本身也是防禦性質的,並不像美國那樣一直在砸錢大量生產攻擊性武器。

所以,面對這樣一個人畜無害、防禦性的中國,為何美國近些年仍會如此瘋狂地炒作中國的軍事威脅論呢?

對此,POGO的研究人員給出答案是,這是美國的「軍事—工業—國會」共生體,為了不讓美國的軍費開支在和平時期出現縮減,不讓他們的私利受損,而刻意炒作出來的。

POGO的分析指出,雖然一個國家的軍費開支在戰時會增加,在和平時期會減少,但這個情況在美國身上並不適用。比如,美國的軍費並沒有隨著諸如朝鮮戰爭或越南戰爭的結束,就徹底回歸到戰前的水平,而是保持了戰時60%的開支。

之後,在列根政府時期,雖然美蘇兩國並未開戰,只是處在冷戰狀態下,但美國的軍費開支卻達到了比戰時還要猛烈的狀態。

美國的軍費不斷創高峰。

美國的軍費不斷創高峰。

所以,在蘇聯解體,以及10多年前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爭」結束後,美國的「軍事—工業—國會」共生體,為了繼續滿足他們的貪婪,勢必會將靶子對準正在不斷崛起且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

如今美國一個國家的軍費支出,佔到了全世界的36%。其軍費總額是排名第二的中國的2倍,相當於與後面8國(包括中國)軍費總和。

但POGO的分析人員指出,美國「軍事—工業—國會」共生體通過不斷誇大中國威脅而不斷吹大美國軍費氣球的做法,只會損害美國自己的利益。

這一方面是因為,鑒於中美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根本不可能真的全面開戰,已經擁有大量進攻性武器再繼續生產大量的新武器,就是一種浪費的行為,而且生產出來的武器的價值也陷入了嚴重注水,能力被誇大,系統也並不穩定可靠的困境之中,比如價格畸高的F-35戰機。甚至於,美國軍方還出現了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軍費去搞所謂的「下一代高科技武器」的研發,可除了一些概念圖外,至今什麼都沒有拿出來的尷尬情況。

因此,POGO的分析人員擔心,倘若美國不斷通過炒大中國的軍事威脅論去給自己的軍費注水,那麼最終結果很可能會是當年美國用軍備競賽搞垮蘇聯的「翻版」,只不過這次被搞垮的會是美國,被禍害的也只會是美國自己的未來。

POGO的分析人員還表示,如果美國真的擔心與中國「開戰」,就應該發展好美國自己的防禦系統,保護好自己的海岸線,而不是再去生產早已經過剩,而且根本就沒機會使用的那些攻擊性的武器,這樣做也才是真正對美國的國防和未來負責。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