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正式場合尊稱夫妻為「伉儷」 原來大有講究

歷史長河

正式場合尊稱夫妻為「伉儷」  原來大有講究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正式場合尊稱夫妻為「伉儷」 原來大有講究

2021年06月23日 13:26 最後更新:06月28日 09:44

現在中文正式文書中,一般尊稱男子X及其夫人為「X伉儷」,丈夫行先夫人在後才能稱為伉儷,像特首林鄭月娥和丈夫,是不能稱為「林鄭月娥伉儷」的。「伉儷」這個詞彙在日常生活略顯生僻,若非撰寫非常正式的文書,都甚少會用到,但其背後卻是一段頗有深意的歷史故事。

伉儷一詞在古書典籍中非常常見,如《晉書.卷五十六.孫楚傳》中載︰「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悽然,增伉儷之重。」這個詞最早見於《左傳.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的故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話說春秋時代魯國有個人叫叔肸,他是魯宣公的弟弟,也是魯國大夫聲伯的父親。聲伯的母親沒有舉行媒聘之禮,就和肸叔同居,因此魯宣公之妻穆姜瞧不起她。生下聲伯後,她被迫嫁給齊國的管於奚,為管於奚生下一男一女之後就守寡了。後來她回到魯國與兒子聲伯一起生活,聲伯讓他的同母異父的弟弟當魯國大夫,又把同母異父的妹妹嫁給了魯國大夫施孝叔。

後來晉國使臣郤犫到魯國聘問,向聲伯索要妻子。郤氏勢力龐大,族中有「五大夫三卿」,因此魯國國君和貴族們不是懼怕就是想巴結郤犨。聲伯於是將已經嫁給施孝叔的同母異父妹妹奪走,送給郤犨。夫人對施孝叔說:「鳥獸還不肯失掉配偶,您打算怎麼辦?」施孝叔說:「我不能夠因此死去或者逃亡。」夫人隨郤犫到晉國,並生了兩個孩子。後來郤犫死了,晉國人又把她歸還給施孝叔。

施孝叔在黃河邊迎接夫人,把她的兩個孩子掟入黃河裏。夫人憤怒說:「不能保護自己的伉儷而讓她離開,又不能愛護別人的孤兒而殺死他們,這怎麼能有好結果?」就發誓不再做施氏的妻子。

所以伉儷原意就是妻子、配偶,也沒有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法之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另據《左傳.昭公二年》載︰「晉少姜卒,公如晉,及河,晉侯使士文伯來辭曰:『非伉儷也,請君無辱。』」孔穎達疏︰「言少姜是妾,非敵身對耦之人也。」大意是說,晉平公娶了齊景公的女兒少姜為妾,晉平公很寵愛她。不過,沒幾個月少姜就死了,魯昭公前往弔唁,到了黃河邊,晉平公派士文伯來辭謝說︰「少姜不是正室,依禮不需要魯昭公親自來弔唁。」這段話中的伉儷專門指正妻,由此可知,少姜是妾的身份,不能被稱為晉平公的伉儷。

身份不對稱則不能稱之為伉儷,這與伉、儷兩個字拆開的本意有關。伉通「抗」,本意是相當、匹敵之意,如《戰國策‧秦策一》︰「天下莫之能伉。」儷,本意為配偶,如《廣雅》︰「儷,耦也。」耦通「偶」,即配偶。

所以伉儷表面指可以相匹敵的配偶,引申為地位、身份相稱的配偶。後來,人們就尊稱個人條件、事業成就相當的夫婦為伉儷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