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屢遇欺凌志當教師 浸大女生獲司徒華獎

社會事

屢遇欺凌志當教師 浸大女生獲司徒華獎
社會事

社會事

屢遇欺凌志當教師 浸大女生獲司徒華獎

2021年06月30日 07:49 最後更新:08:53

在情緒長年困擾下,求學之路絕非易事。中學曾受校園欺凌,先後患上抑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數度入院治療的林蘊琪,至高中始確診患有亞氏保加症,幸得音樂的陪伴,助她建立人際關係,走出陰霾,更攻讀浸會大學音樂系,立志成為音樂科教師。自身經歷令她以加強支援特教生為抱負,營造沒有歧視與偏見的校園環境,成為今屆司徒華獎的好學生獎得主之一。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二十二歲的林蘊琪,從小因行為固執、缺乏社交能力、不懂表達情緒及與人相處「問題」,被同學排斥及欺凌,「升上高中後,更寧願困住自己,不時出現幻覺和幻聽,更一度自殺」,情緒備受困擾,她通過社工找到醫生,先後確診抑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更數度入院接受治療。

住院期間,正值林蘊琪準備鋼琴演奏級考試,情緒問題令她一度打算放棄,幸獲鋼琴老師鼓勵,利用院內電子琴複習,琴聲傳到其他院友耳邊,吸引他們好奇圍觀,也讓她結識到新朋友,「院友聽到琴音後,心情變得愉快,令我明白音樂是可為人帶來力量的魔法,萌生以音樂為職業的念頭。」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直到高中,林蘊琪始獲確診患有亞氏保加症,即自閉症譜系發展障礙,她未有怨天尤人,反而「鬆一口氣」,「原來我的固執與社交障礙,都是疾病導致,是可以通過治療改善。」一直困擾她的社交問題,因此出現轉機,亦改變她對同窗的看法,「以前會認定他們因憎恨才針對我,之後便理解,他們只是不明白我這個病。」

林蘊琪(左)期望可營造沒有歧視與偏見的校園環境,協助同路人走出疾病陰霾,活出精采人生。旁為另一得主袁嘉鎂。

林蘊琪(左)期望可營造沒有歧視與偏見的校園環境,協助同路人走出疾病陰霾,活出精采人生。旁為另一得主袁嘉鎂。

即使如此,林蘊琪當時接受精神科病藥物治療,亦要兼顧學業,根本無暇向同學解釋其情況,直至升讀浸大後,與中學同學偶遇再提舊事,才有機會重建友誼,「令我明白待人處事時,不應只聚焦於當刻感受,一味拒絕,或認定某些人無法往來,或許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自身經歷令林蘊琪體會到,主流學校教師未必理解其病情,難以提供適切援助,但同時老師如願意多花時間陪伴,令她感到無限溫暖,她憶述曾在合唱團練習時情緒失控,得到兩名音樂教師安慰,更送她回家,令她決心成為音樂科教師,以教育「彌補遺憾」,希望在主流學校任教,以音樂為媒介,讓特教生明白只要不把疾病視為人生的「唯一」,放開眼光接納周遭事物,人生可以很精采。她默默奮鬥,克服困難的勇氣與堅持,獲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頒發「司徒華獎」好學生獎。

往下看更多文章

浸大校長:有意遷入北都「大學教育城」 已向教育局表達意向

2024年02月15日 15:48 最後更新:18:20

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表示,現時浸大校園地方相當小,校方有意將浸大遷入北部都會區的「大學教育城」,無論是整間學校或部分校園搬遷都有興趣,校方去年8月已與教育局及教資會會面表達意向,期望日後北都校園要交通方便,地方要比現時九龍塘校園大、愈大愈好,並預留地方供將來擴建之用,亦希望政府提供搬遷資助,至於九龍塘校園如何處置,就需要再與政府商討。

對於浸大建議改組校董會,方案包括校董會人數會由36人減至28人,校外校董比例由50%增至68%,學生校董代表由現時學生會會長出任改為由全日制本科生互選產生。衞炳江說,校方沒有討論過如果沒有學生參選的情況,他個人反對委任,認為學生校董代表應該由學生選出。

他又說,不擔心《基本法》23條會影響吸引海外教育人才到浸大任教,亦見不到影響學術自由。

浸會大學校董會下月將審議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的合併方案,浸大社科院院長黎永亮表示,合併後學生可更容易跨學系選科,浸大早前舉行了多場諮詢會,有教職員提出疑慮和意見,但印象中沒有教職員表示十分反對合併,系主任亦向他反映學生和校友都沒有很大反對聲音。

浸大副校長兼署理文學院院長周偉立表示,兩院合併後行政工作會減少,教職員升遷機會將會增加。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