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最近與華為的「金牌員工」交流,上了一堂精彩的科普課,值得大家參考。首先,任正非梳理一個重要的分類概念。

「技術領域分為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只能被發現,因為它是客觀規律,不是可以創造的;技術是創新,汽車就是一個技術,但是可以有多種汽車;工程是追求精益求精的領域。這三者不要混淆,三種不同的路線,三種不同的考核方法。」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資料圖片)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資料圖片)

很多時我們以為科學等同發明和創新,其實科學的關鍵是,不要怕犯錯誤。任正非舉了一個例子︰「科學史上,有一種生存了8000萬年的蛭形輪蟲,經歷了地球上多少災難,它還活著,為什麼?多少科學家研究了數十年,有些科學家因找不到雄的蛭形輪蟲而發大火,實際上他已經走到諾貝爾獎的邊上了,最後由比利時一位女科學家發現它是單性繁殖。兩性繁殖,兩條基因鏈的結合會產生突變,會有優秀的一代產生。」之前,從沒有科學家成功觀察、實驗和推斷出這個存在的自然規律,說明科學是在於「發現」,無論牛頓的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發現」了這個暫時可知的宇宙規律,不過,人類還未完全對一個規律敢說是全部「發現」了,不過,只要科學家有更高、更新的想像力和假設,科學地進行觀察實驗,便會有新的「發現」,修正過往的不足和論理缺憾,如是者在這個過程中,科學不斷進步,例如近代物理「發現」了量子力學,揭開古典的牛頓的機械世界觀之下,原來還有一個不確定的微觀世界,如是者,今天我們有了功能超過幾十年前一座幾十噸的電腦,的手機,未來人類的計算力、大數據處理能力,將以億萬倍增長,說的是量子電腦的未來發展。

「內卷化」是一個流行詞,源於一個社會學概念,也翻譯為「過密化」,用以形容社會文化因為重複勞作、發展遲緩。不過,任正非指出︰「工程領域要精益求精,這不叫內卷,內卷是發生在不應該進行精益求精的地方。科學是犯大量錯誤以後才能有所發現,技術創新也是會有大量失敗,」但是工程呢,「比如一座大橋的建設不是可以隨便創新的,那樣大橋可能就容易垮塌,大橋的工程方案是經過了千百次論證,才敢用這個公式來設計大橋。」所以,「做精密的器件,也要走這個路線,扎扎實實,精益求精」,代表者是日本和德國的「工匠精神」。

任正非是工程兵的優秀技術員,1976年與團隊成功地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台高精度的空氣壓力天平。1978年他被選拔參與「全國科學大會」,這個科學大會引發了內地「科學熱」,科技出版成為熱門行業,科技報紙及科普讀物發行量、讀者群大增,最重要的是國內青少年前所未聞的科學熱。

中國共產黨百年黨慶往後要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與,科學技術過去是中國快速成長的關鍵,未來更是新時代的推動引擎,寫好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奮進的國情教育,對年輕一代是有益的。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