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人為食刺身竟「捨生取魚膾」 食出疑難雜症先終於戒口

歷史長河

古人為食刺身竟「捨生取魚膾」  食出疑難雜症先終於戒口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人為食刺身竟「捨生取魚膾」 食出疑難雜症先終於戒口

2021年07月12日 19:14 最後更新:19:14

提到刺身,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日本,魚生刺身作為一道美食,已經深植日本飲食文化。事實上,吃刺身的習慣,原來早在中國周代就已經出現。

當時的刺身、魚生稱作「膾」,根據《說文解字》(卷五肉部): 「膾,細切肉也」和 《禮記.少儀第十七》:「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膾」指的便是切細的魚或肉。中國吃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以及《詩經.小雅.六月》: 「飲御諸友,炰鱉膾鯉」皆有記載,當年周師北伐玁狁取得勝利,在祝捷的宴會上,主菜便是燒甲魚和生鯉魚片。

更多相片
魚膾。成語「膾炙人口」,原指生肉和烤肉一樣都被人們喜歡,現用作比喻作品受歡迎和受人讚賞,從中可見古人對魚膾的喜愛。(網上圖片)

提到刺身,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日本,魚生刺身作為一道美食,已經深植日本飲食文化。事實上,吃刺身的習慣,原來早在中國周代就已經出現。

不同的肉要搭配不同的醬,所以孔子才說「不得其醬,不食」,既是為了美味,也是遵循禮制。

古代的魚生可不是用刀切成細塊後便吃掉,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都十分講求調味,吃前也會蘸醬。從《禮記.內則》:「膾,春用蔥,秋用芥」和《論語.鄉黨》:「不得其醬不食」,可見,先秦之時的人們在春天吃魚膾時會加蔥,秋天則會加芥醬來調味,如果沒有調味料,那就寧願不吃。到了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植在其作品《曹子建集.名都篇》介紹到魚膾的新食法:「膾鯉臇胎蝦」,即是把魚生蘸小蝦醬吃,古人的「識食」程度一點都不遜今人。

秦漢之後,人們不再吃牛、羊等膾,從此「膾」一字大多都是專指魚膾。人們更特意創「鱠」字來代表魚膾,反映漢代食魚膾成為一種潮流。

秦漢之後,人們不再吃牛、羊等膾,從此「膾」一字大多都是專指魚膾。人們更特意創「鱠」字來代表魚膾,反映漢代食魚膾成為一種潮流。

孔子對飲食十分講求,《論語.鄉黨》:「膾不厭細」,指的是生肉切得越細越好吃。(網上影片)

要炮製最美味的魚膾,除了醬料調味外,魚肉更要強調薄和纖細,因為生吃的魚肉比煮熟的更為鮮嫩、美味,但大塊的生肉吃下肚實在難以消化,所以古人才追求把魚膾切得越薄越好,以助吞嚥和消化。曹植在《七啟》更指魚膾要切得猶如「蟬翼之割,剖纖析微,累如疊縠,離若散雪」,即要把魚膾切得薄如蟬翼、輕如飄雪。

例如煮熟後的三文魚,口感和味道都與刺身大相逕庭。(網上圖片)

例如煮熟後的三文魚,口感和味道都與刺身大相逕庭。(網上圖片)

魚膾竟化成蝴蝶。(網上圖片)

相傳南孝廉是個切魚膾的高手,刀工已經達到神工鬼斧的境界。在他刀下切出的魚膾就如輕紗般輕薄透亮,細如絲縷,甚至連風都可以將其吹起。而且在切魚膾的時候,他的刀與砧板的碰撞,聲音就如同帶有節奏的音樂。有次南孝廉向賓客一展所長,他把切好的魚膾放在架上,突然雷雨交加,切好的魚膾竟化成一隻隻蝴蝶翩然飛去。南孝廉怛然失色,從此「收山」不再切魚膾。(《酉陽雜俎.卷四.物革》)

製作魚膾的主要魚類。(網上圖片)

食膾之風到唐代以後越發普遍,從當時的詩詞便可看到魚膾的流行程度:

經濟極為發達的宋朝是中國飲食發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網上圖片)

由此可見,不論在官廷,抑或是民間,魚膾在當時都是常見的菜餚。

作為中國「長江三鮮」之首的河豚受驚時會膨脹身體,雖然看起來憨態可掬,但其體內含有劇毒,故出現「拼死吃河豚——勉強從事」的歇後語。(網上圖片)

宋代詩人蘇東坡甚至修煉到「捨生取魚膾」的境界。據《示兒編》記載,蘇東坡有一次品嚐到河豚,被河豚的味道深深吸引,不能自拔。請蘇東坡吃飯的主人家希望聽到蘇東坡的讚美,卻看到他不荀言笑。正當失望之際,蘇東坡卻大叫一句:「值得一死來嚐試河豚!」主人家因而笑逐顏開。

臨水斫膾可謂是宋人食膾的極盛之景。(網上圖片)

宋代更有一種有關魚膾,名為「臨水斫膾」的休閒美食活動。據《東京夢華錄》卷七〈池苑內縱人關撲遊戲〉描述,百姓會在陽春三月到市郊池畔,那裏不但有民間賣藝表演,還有許多垂釣之士,他們在釣到魚後會高價把魚賣給遊客,遊客亦樂於購買,因為即釣即做即吃的魚膾實在太吸引了。

《東京夢華錄》,作者為孟元老,是一本描寫北宋東京汴梁城社會生活的著作。(網上圖片)

《東京夢華錄》,作者為孟元老,是一本描寫北宋東京汴梁城社會生活的著作。(網上圖片)

根據《食物業規例》(第132X章),本港禁售淡水魚魚生。與三文魚相似的虹鱒是屬於淡水魚類別。(網上圖片)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膾食文化開始走下坡。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仍有記載魚膾:「劊切而成,故謂之繪,凡諸魚之鮮活者,味食之。」但這已是魚膾謝幕前的絕唱,明清小說中出現「膾」、「鱠」字的頻率遠低於唐宋詩詞。至此,魚膾逐漸退出中國人的主流餐桌。

陳登曾多次用計擊退呂布、孫策。有人推斷陳登胸悶、厭食等病徵很可能是得到中華肝吸蟲症,該症與淡水魚生食習慣有關。(網上圖片)

話說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陳登,他酷愛食膾。有一日陳登面色發紅,胸口翳悶,食慾不振,於是他找來神醫華佗。華佗把脈說:「你吃的魚膾(腥物)太多了,胃還有好幾升蟲,並已結成毒瘡!」之後華佗便為陳登製藥。陳登服藥後,隨即吐出三升多還在蠕動、下半身像是生魚肉的紅頭蟲子。陳登吐後感覺舒服多了。華佗告誡陳登:「你的病還會復發,那時只有遇上好大夫才能根治。」後來陳登果然復發,可惜這時華佗不在附近,最後不治而死,終年39歲。

廣州人把魚生片下粥,故出現生滾粥是從魚膾衍生而來一說。(網上圖片)

出於前車之鑑和對健康的考量,加上各種魚類烹飪方式興起,人們不再拘泥於食膾。及至清代,食膾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晚清《清稗類鈔》中所記載的食譜〈蓴羹鱸膾〉,裏面的「膾」已與早期的「膾」截然不同:「將鱸魚蒸熟,去骨存肉,摘蓴菜之嫩者煮湯,益以鱸肉,輔以筍屑,和以上好醬油,厥味之佳,不可言喻」。可見「膾」到清代已成一道熟食。

赫哲族,中國北方現存唯一的漁獵民族。(網上圖片)

時而世易,日本刺身早已發揚光大、聞名遐爾,更成為象徵日本的文化之一,中國食膾的歷史卻鮮為人知。中國現在還有部分少數民族有食膾的習俗,例如赫哲族、壯族等。圖為赫哲族,中國北方現存唯一的漁獵民族。廣東潮州一帶地區的人也有食草魚生魚片的習慣。

魚膾。成語「膾炙人口」,原指生肉和烤肉一樣都被人們喜歡,現用作比喻作品受歡迎和受人讚賞,從中可見古人對魚膾的喜愛。(網上圖片)

魚膾。成語「膾炙人口」,原指生肉和烤肉一樣都被人們喜歡,現用作比喻作品受歡迎和受人讚賞,從中可見古人對魚膾的喜愛。(網上圖片)

古代的魚生可不是用刀切成細塊後便吃掉,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都十分講求調味,吃前也會蘸醬。從《禮記.內則》:「膾,春用蔥,秋用芥」和《論語.鄉黨》:「不得其醬不食」,可見,先秦之時的人們在春天吃魚膾時會加蔥,秋天則會加芥醬來調味,如果沒有調味料,那就寧願不吃。到了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植在其作品《曹子建集.名都篇》介紹到魚膾的新食法:「膾鯉臇胎蝦」,即是把魚生蘸小蝦醬吃,古人的「識食」程度一點都不遜今人。

不同的肉要搭配不同的醬,所以孔子才說「不得其醬,不食」,既是為了美味,也是遵循禮制。

不同的肉要搭配不同的醬,所以孔子才說「不得其醬,不食」,既是為了美味,也是遵循禮制。

秦漢之後,人們不再吃牛、羊等膾,從此「膾」一字大多都是專指魚膾。人們更特意創「鱠」字來代表魚膾,反映漢代食魚膾成為一種潮流。

秦漢之後,人們不再吃牛、羊等膾,從此「膾」一字大多都是專指魚膾。人們更特意創「鱠」字來代表魚膾,反映漢代食魚膾成為一種潮流。

要炮製最美味的魚膾,除了醬料調味外,魚肉更要強調薄和纖細,因為生吃的魚肉比煮熟的更為鮮嫩、美味,但大塊的生肉吃下肚實在難以消化,所以古人才追求把魚膾切得越薄越好,以助吞嚥和消化。曹植在《七啟》更指魚膾要切得猶如「蟬翼之割,剖纖析微,累如疊縠,離若散雪」,即要把魚膾切得薄如蟬翼、輕如飄雪。

唐代的《酉陽雜俎》甚至為切魚膾寫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

孔子對飲食十分講求,《論語.鄉黨》:「膾不厭細」,指的是生肉切得越細越好吃。(網上影片)

孔子對飲食十分講求,《論語.鄉黨》:「膾不厭細」,指的是生肉切得越細越好吃。(網上影片)

例如煮熟後的三文魚,口感和味道都與刺身大相逕庭。(網上圖片)

例如煮熟後的三文魚,口感和味道都與刺身大相逕庭。(網上圖片)

相傳南孝廉是個切魚膾的高手,刀工已經達到神工鬼斧的境界。在他刀下切出的魚膾就如輕紗般輕薄透亮,細如絲縷,甚至連風都可以將其吹起。而且在切魚膾的時候,他的刀與砧板的碰撞,聲音就如同帶有節奏的音樂。有次南孝廉向賓客一展所長,他把切好的魚膾放在架上,突然雷雨交加,切好的魚膾竟化成一隻隻蝴蝶翩然飛去。南孝廉怛然失色,從此「收山」不再切魚膾。(《酉陽雜俎.卷四.物革》)

魚膾竟化成蝴蝶。(網上圖片)

魚膾竟化成蝴蝶。(網上圖片)

食膾之風到唐代以後越發普遍,從當時的詩詞便可看到魚膾的流行程度:

詩仙李白《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於逆旅見贈》:「雙鰓呀呷鰭鬣張,撥刺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幾霜刄揮,紅肌花落白雪霏」。

《擬古十二首其五》:「吹簫舞彩鳳,酌醴鱠神魚。千金買一醉,取樂不求餘。」

詩佛王維《洛陽女兒行》:「侍女金盤膾鯉魚。」

白居易《輕肥》:「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朝盤鱠紅鯉,夜燭無青娥。」

王昌齡《送程六》:「青魚雪落鱠橙虀。」

五代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宮詞》:「日午殿頭宣索鱠。」

自古,人們都愛以鯉魚來製作魚膾,然而唐代禁殺鯉魚,因「鯉」與帝姓「李」同音。根據《酉陽雜俎.卷一七.鱗介篇》:「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喫,號赤鯶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當時鯉魚被尊為「赤鯶公」,若受到誤捕必須放生,發現出售鯉魚者,杖刑六十。但從流傳下來的唐詩來看,這道命令並沒有嚴格執行,說明唐代並沒有真正禁止人民捕鯉和吃鯉魚膾,也沒有誰因為吃鯉魚而被罰的記載。

製作魚膾的主要魚類。(網上圖片)

製作魚膾的主要魚類。(網上圖片)

由此可見,不論在官廷,抑或是民間,魚膾在當時都是常見的菜餚。

對飲食有極致追求的宋代更把魚膾製作近三十種做法:紅絲水晶膾、滴酥水晶膾、肚胘膾、鵪子水晶膾等等,看名字就令人垂涎三尺。

經濟極為發達的宋朝是中國飲食發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網上圖片)

經濟極為發達的宋朝是中國飲食發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網上圖片)

宋代詩人蘇東坡甚至修煉到「捨生取魚膾」的境界。據《示兒編》記載,蘇東坡有一次品嚐到河豚,被河豚的味道深深吸引,不能自拔。請蘇東坡吃飯的主人家希望聽到蘇東坡的讚美,卻看到他不荀言笑。正當失望之際,蘇東坡卻大叫一句:「值得一死來嚐試河豚!」主人家因而笑逐顏開。

作為中國「長江三鮮」之首的河豚受驚時會膨脹身體,雖然看起來憨態可掬,但其體內含有劇毒,故出現「拼死吃河豚——勉強從事」的歇後語。(網上圖片)

作為中國「長江三鮮」之首的河豚受驚時會膨脹身體,雖然看起來憨態可掬,但其體內含有劇毒,故出現「拼死吃河豚——勉強從事」的歇後語。(網上圖片)

宋代更有一種有關魚膾,名為「臨水斫膾」的休閒美食活動。據《東京夢華錄》卷七〈池苑內縱人關撲遊戲〉描述,百姓會在陽春三月到市郊池畔,那裏不但有民間賣藝表演,還有許多垂釣之士,他們在釣到魚後會高價把魚賣給遊客,遊客亦樂於購買,因為即釣即做即吃的魚膾實在太吸引了。

臨水斫膾可謂是宋人食膾的極盛之景。(網上圖片)

臨水斫膾可謂是宋人食膾的極盛之景。(網上圖片)

《東京夢華錄》,作者為孟元老,是一本描寫北宋東京汴梁城社會生活的著作。(網上圖片)

《東京夢華錄》,作者為孟元老,是一本描寫北宋東京汴梁城社會生活的著作。(網上圖片)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膾食文化開始走下坡。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仍有記載魚膾:「劊切而成,故謂之繪,凡諸魚之鮮活者,味食之。」但這已是魚膾謝幕前的絕唱,明清小說中出現「膾」、「鱠」字的頻率遠低於唐宋詩詞。至此,魚膾逐漸退出中國人的主流餐桌。

魚膾之所以被淘汰,主要是安全問題所致。與現代刺身使用的海水魚不同,古代魚膾使用的都是如鯉魚、鱸魚、鯽魚等淡水魚,而淡水魚體內存有大量寄生蟲,《本草綱目》亦非常明確地告誡人們:「肉未停冷,動性猶存,旋烹不熟,食猶害人。況魚鱠肉生,損人尤甚,為症瘕,為痼疾,為奇病,不可不知。」直斥食膾會對人造成各種經久難治的奇難雜症,所以食膾實際上是一件「玩命」的事情。這件事早在東漢末年已有人提出,根據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禽獸魚虫禁忌并治》:「 食膾,飲乳酪,令人腹中生虫,為瘕」,指出食膾會使人肚中生蟲,而歷史上也確實發生過食膾而死的事件。

根據《食物業規例》(第132X章),本港禁售淡水魚魚生。與三文魚相似的虹鱒是屬於淡水魚類別。(網上圖片)

根據《食物業規例》(第132X章),本港禁售淡水魚魚生。與三文魚相似的虹鱒是屬於淡水魚類別。(網上圖片)

話說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陳登,他酷愛食膾。有一日陳登面色發紅,胸口翳悶,食慾不振,於是他找來神醫華佗。華佗把脈說:「你吃的魚膾(腥物)太多了,胃還有好幾升蟲,並已結成毒瘡!」之後華佗便為陳登製藥。陳登服藥後,隨即吐出三升多還在蠕動、下半身像是生魚肉的紅頭蟲子。陳登吐後感覺舒服多了。華佗告誡陳登:「你的病還會復發,那時只有遇上好大夫才能根治。」後來陳登果然復發,可惜這時華佗不在附近,最後不治而死,終年39歲。

陳登曾多次用計擊退呂布、孫策。有人推斷陳登胸悶、厭食等病徵很可能是得到中華肝吸蟲症,該症與淡水魚生食習慣有關。(網上圖片)

陳登曾多次用計擊退呂布、孫策。有人推斷陳登胸悶、厭食等病徵很可能是得到中華肝吸蟲症,該症與淡水魚生食習慣有關。(網上圖片)

出於前車之鑑和對健康的考量,加上各種魚類烹飪方式興起,人們不再拘泥於食膾。及至清代,食膾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晚清《清稗類鈔》中所記載的食譜〈蓴羹鱸膾〉,裏面的「膾」已與早期的「膾」截然不同:「將鱸魚蒸熟,去骨存肉,摘蓴菜之嫩者煮湯,益以鱸肉,輔以筍屑,和以上好醬油,厥味之佳,不可言喻」。可見「膾」到清代已成一道熟食。

廣州人把魚生片下粥,故出現生滾粥是從魚膾衍生而來一說。(網上圖片)

廣州人把魚生片下粥,故出現生滾粥是從魚膾衍生而來一說。(網上圖片)

時而世易,日本刺身早已發揚光大、聞名遐爾,更成為象徵日本的文化之一,中國食膾的歷史卻鮮為人知。中國現在還有部分少數民族有食膾的習俗,例如赫哲族、壯族等。圖為赫哲族,中國北方現存唯一的漁獵民族。廣東潮州一帶地區的人也有食草魚生魚片的習慣。

赫哲族,中國北方現存唯一的漁獵民族。(網上圖片)

赫哲族,中國北方現存唯一的漁獵民族。(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烏鴉刺身」食評惹爭議 醫生籲不要試:致死風險高

2023年04月25日 08:50 最後更新:09:10

刺身,一般指的是生魚片,後來泛指各種生食,在日本等多個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不過一般情況下人們只針對海洋生物進行「刺身」料理,但前不久,日本東京新聞網刊登了一篇名為《烏鴉肉的生食文化——挑戰野味的極限》的報道,介紹了作者品嚐烏鴉刺身的過程,並稱日本的刺身文化「不應該對食物存有偏見」。報道一經刊出引發了民眾熱議,當中以反對者居多,不少人投訴稱「生吃烏鴉?你確定不是腦子出問題才幹出這種事嗎?」、「烏鴉那麼髒,以垃圾為食,連流浪貓和狗都不吃它們,竟然教導人去吃,怎麼想的。」、「做熟了看著都嚇人,生吃怎麼能下嘴呢?」

日本記者品嚐烏鴉刺身,引發爭議。

日本記者品嚐烏鴉刺身,引發爭議。

眼見輿論持續發酵,日本厚生勞動省(衞生部門)緊急發文,呼籲民眾不要生吃烏鴉。就連報道中涉及的茨城縣也出來闢謠,稱當地不存在生食烏鴉的飲食文化。不少醫生和科學記者都提出質疑,並指出生食野禽有很高的致死風險,希望大家不要嘗試。

日本茨城縣常陸那珂市居民,一起料理了十多隻捕獵得來的野生烏鴉,給記者品嚐。網圖

日本茨城縣常陸那珂市居民,一起料理了十多隻捕獵得來的野生烏鴉,給記者品嚐。網圖

日本茨城縣常陸那珂市居民,料理了十多隻捕獵得來的野生烏鴉,給記者品嚐。網圖

日本茨城縣常陸那珂市居民,料理了十多隻捕獵得來的野生烏鴉,給記者品嚐。網圖

日記者品嚐過烏鴉刺身

日本東京新聞網刊登了一篇名為《烏鴉肉的生食文化——挑戰野味的極限》的報道,有東京新聞記者,在該文章中提及,有人邀請記者到日本茨城縣常陸那珂市參加烏鴉刺身品鑒會,在幾個當地居民家中品嚐了烏鴉刺身,並介紹體驗了一些地區的飲食文化。

有網民炮轟吃烏鴉的行為。

有網民炮轟吃烏鴉的行為。

品鑒會中聚集了十幾位當地居民,他們一起料理了13隻捕獵得來的野生烏鴉。其中還包括用醬油醃製的烏鴉胸肉刺身,並附上了照片。品嚐後發現沒有任何異味,非常清爽。吃過烏鴉刺身後,記者一度擔心自己的肚子,但第二天也沒有任何不適。

網民對生吃烏鴉這種飲食文化提出質疑。

網民對生吃烏鴉這種飲食文化提出質疑。

該名記者之後對茨城縣生活衞生進行了採訪,對方稱雖然沒有明令禁止生吃烏鴉肉,但由於食物中毒的風險過高,還是希望大家不要生吃。而烏鴉料理研究者的書中也強調絕對不要生吃。然而這位品嚐過烏鴉刺身的記者卻指出,這一珍貴的飲食文化逐漸消亡實在太過可惜。品鑒會中的一位常客也說,對食物的偏見會導致歧視,而消除偏見才能實現世界和平,這句話讓記者「醍醐灌頂」。

日本厚生勞動省緊急發文,呼籲民眾不要生吃烏鴉。

日本厚生勞動省緊急發文,呼籲民眾不要生吃烏鴉。

該專欄發佈後,社交媒體上滿是醫生和科學記者的疑問和批判。大家指出,生食野禽有很高的致死風險,希望大家不要嘗試,也擔心這樣的報道容易引發他人模仿;也有人表示不能理解,之前還報道縣內發生禽流感要宰殺雞禽,這時候怎麼會寫文章介紹烏鴉刺身?對此,專業醫生和網民批評不斷,紛紛認為「這種報道只會助長大家做出危險行為」,生食野禽很可能會引發肝炎,甚至導致死亡。

茨城縣聲稱雖然沒有明令禁止生吃烏鴉肉,但由於食物中毒的風險過高,還是希望大家不要生吃。

茨城縣聲稱雖然沒有明令禁止生吃烏鴉肉,但由於食物中毒的風險過高,還是希望大家不要生吃。

日本食野味頗為普遍

日本餐廳網站上的野味菜品:(左上開始,順時針)本州梅花鹿、野豬、棕熊、野豬排、北海道梅花鹿、鵪鶉,除野豬和梅花鹿外,都是不定期供應。網圖

日本餐廳網站上的野味菜品:(左上開始,順時針)本州梅花鹿、野豬、棕熊、野豬排、北海道梅花鹿、鵪鶉,除野豬和梅花鹿外,都是不定期供應。網圖

稀少野味也有供應「穴熊」是獾,「羆」是棕熊,「月輪熊」是亞洲黑熊,均為不定期供應。網圖

稀少野味也有供應「穴熊」是獾,「羆」是棕熊,「月輪熊」是亞洲黑熊,均為不定期供應。網圖

「野味燒烤 罠」網站上的食材地圖。網圖

「野味燒烤 罠」網站上的食材地圖。網圖

烏鴉擾民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除了衛生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網友如此憤慨,還有一大原因是烏鴉在日本文化中象徵「神明」,在日本神話中,烏鴉被視為「神鳥三足烏」,名為「八咫烏」,據《日本書記》和《古事記》記載,初代天皇東征時,「八咫烏」從天而降為軍隊指路。因此,烏鴉被當成「天神派來的使者」,還被繡在天皇的禮服之上。日本足球協會的會徽也是「八咫烏」,也被用在了國家隊球服上。

北海道札幌專營野味餐廳內陳列的野禽。網圖

北海道札幌專營野味餐廳內陳列的野禽。網圖

橫濱市的野味餐廳「珍獸屋」 ,棕熊肉和浣熊肉(右)。網圖

橫濱市的野味餐廳「珍獸屋」 ,棕熊肉和浣熊肉(右)。網圖

「烏鴉刺身」事件也讓困擾日本社會的烏鴉問題再次引發關注。日本城市中以大嘴烏鴉居多,這類烏鴉成鳥體長約50厘米,展翅寬度約90多厘米,在空中盤旋的時候幾乎像是一隻小鷹。由於受保護,烏鴉可以說肆意妄為,不僅破壞垃圾袋,還會主動攻擊人類,給當地居民造成了很大的煩擾,甚至可以說是苦不堪言,很多家庭都在陽台上佈置了防鳥利器。

生吃野生烏鴉食物中毒風險高,很可能會引發肝炎,甚至導致死亡。

生吃野生烏鴉食物中毒風險高,很可能會引發肝炎,甚至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