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包含八堂課堂,頭四堂為戶外考察及敍事治療。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生活在石屎森林的港人,為生計營營役役,鮮有機會放慢步伐,探索身處的社區,反思自身與社區及環境的聯繫。由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及城市日記主辦的嶄新社區計畫「香港時地人」,透過培育街坊利用新聞學、生態學、文學及敍事治療,發掘和書寫自己的社區故事。有參與者坦言,計畫可以讓自己重新了解自己,透過記錄生活點滴,重新認識自己及聯繫社區。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香港時地人」計畫的目標是透過邀請公眾參與工作坊及社區活動,共同設計社區導賞,參加者在過程中可更了解自己,並重新探索社區。計畫包含八堂課堂,頭四堂為戶外考察及敍事治療,其餘四堂為新聞入門、生態文學導賞、社區旅行設計,以及香港城市生態。參加者可以通過深入訪談、探索大街小巷,並以歷史研究、文字、相片、手繪、錄音及影像塑造及還原社區面貌。

參加者之一的Angee表示,與父親相處有摩擦,加上工作遇上瓶頸,決定參與「香港時地人」計畫,希望透過活動,走出迷惘困境。她說,以往面對問題會「轉牛角尖」,但學習了敍事治療後,讓自己學懂以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亦學懂以放開心態與父親溝通。她特別選擇探訪劏房作為活動主題,當看見生活環境極為惡劣的劏房旁邊,居然是價值數千萬元豪宅林立,直言場面諷刺及震撼,難以想像社區中的貧富懸殊如此接近。她說,過程中在社區中遊走,與不同街坊交流,透過聆聽他們在社區生活故事,了解各人對社區的情懷和想法。

帶SEN童遊歷土瓜灣

另一名參加者Helen表示,希望透過計畫讓自己再次建立與社區及環境的聯繫和互動。她坦言平時不會仔細留意社區的一草一木,今次選擇以學習九龍公園的植物為課題,認識植物間的互動關係,即使榕樹的樹幹及樹枝上依附着不同的植物,以及植物在路邊的生長情況,也存在着不同的變化,假如自己未有放慢腳步細心留意,會錯過不少無聲的故事。

計畫由二○一九年開始至今,培育出約三十名社區達人,協助參加者以不同形式分享社區故事。參加者完成的故事會放到網上「城市日記」供公眾細閱,包括有參加者帶領特殊教育需要孩子遊歷土瓜灣,讓他們感受舊區的「味道」;亦有參加者訪問農夫,了解他們仍然堅持式微農耕的理由和故事;另有愛民邨街坊記錄低八十、九十年代愛民商場「全盛時期」的多家經典店鋪,例如小朋友最愛流連的玩具鋪、文具鋪、遊樂園等。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透過敍事治療釋放壓力

敍事治療導師何銀菊指,敍事治療是一種協助參與者梳理自身情緒,讓參加者在進行對外探索前,先安頓好自己的心靈,例如通過聆聽、提問和轉換角度的敍事治療技巧,協助參加者在社區發掘故事。她說,每個人都擁有各自的生活經歷,敍事治療是一個途徑讓參與者有空間,解放生活上的壓力,擺脫社會的潛規則,以全新的角度了解自己和社區。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

「香港時地人」項目統籌朱雋穎(左二)、參加者Sunny(左一)、Angee(右一)及Helen(右二)。資料圖片

「香港時地人」項目統籌朱雋穎(左二)、參加者Sunny(左一)、Angee(右一)及Helen(右二)。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