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

   巡航導彈這個名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出現,其代表是美國的"戰斧",沿用被種族滅絕的印地安人(最著名的是阿柏芝族)的一種致命武器。很快,蘇聯也研發了,叫KH55,外形與"戰斧"有七八成相似,氣動佈局一樣,被西方傳媒起名"戰斧斯基",不無戲謔意味。

   有别於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有產生升力的翼面,速度較慢,在M0.8上下。用的是吸氣式噴氣發動機,不用帶氧化劑,小量燃料即可以飛很遠。比之彈道導彈,同重量彈頭及一樣射程,全重只有彈道導彈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如此,造價也低得多。

   兩類導彈都由納粹德國發明並率先用於實戰,受害者都是英國的首都倫敦的市民。

   碍於技術水平,德國的巡航導彈V1(V是德文"復仇"的縮寫)及彈道導彈V2除了殺傷無辜平民,打擊對方士氣,軍事價值幾乎近零。二百多公里射程,目標誤差以千米為單位,没有目標瞄準能力,只能用時鐘機構,"够鐘“便啟動,驅動舵面令導彈俯衝,打擊敵人平民居住區。敗亡後技術被美蘇瓜分,仿製V2後有"紅石"(美),P系列(苏蘇)及"東風1”(中)等。∨1的仿製品有"鬥牛勇士"、"天獅星"(美),"冥河"(蘇)等等。

   美國戰斧的瞄準系統精密得多,戰前要做很多功夫,先用衛星或偵察機測量目標,設計進襲航綫,輸入彈上電腦,發射後再用鏡頭檢測,有偏差便糾正,壓低飛行高度以避敵雷達及防空火力截擊。航程末段由電視或紅外,或激光制導(由飛機或特種部隊以激光器照射)。導彈有慣性導航系統,輔以GPS定位。如此,戰斧的命中精度在十米以内,九一年海灣戰爭打伊拉克,"戰斧"甚至由伊拉克的情報指揮大樓的窗户打入。比之二戰的V1,命中精度提高何止千倍!以"戰斧“0.45噸(一千磅)的戰鬥部,可以常規裝藥或核子戰鬥部。由於精準,低造價(比之戰鬥機及弹道導彈),發射手段多樣化(陸基發射車,艦射潛射及飛機携載空中發射),"戰斧"成為美軍一種廣泛使用的利器。難怪,蘇聯很快"有樣學樣",不久便造出"戰斧斯基"KH55。而且亦有陸基,艦載及空射等型號。

   在中程導彈限制協定後,此類2千千米射程上下的巡航導彈,便更受美俄重視。目前美國已將"戰斧""隱形化“,以提升其突防能力。




郭倩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