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研港歷史為後人鋪路 冼玉儀享受鑑古閱今

社會事

研港歷史為後人鋪路 冼玉儀享受鑑古閱今
社會事

社會事

研港歷史為後人鋪路 冼玉儀享受鑑古閱今

2021年07月19日 10:37 最後更新:12:25

說到香港歷史研究,港大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冼玉儀總是眉飛色舞。她是香港歷史研究的先行者,在八十年代學術界忽視香港的時代,她翻閱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的文獻,揭開扎根香港的百年慈善老店,連結海外華人的角色,讓世界看見香港的國際實力。研究以外,她更為原始檔案編修目錄索引,方便研究者查找資料,最近參與《香港志》的編修工作,亦是為後輩提供扎實的原始資料。她樂於為學者鋪路,是因為研究之樂,她不甘於獨享,「我希望可以感染後輩,令他們相信(香港歷史)很值得做。」

《香港志》首冊面世。

《香港志》首冊面世。

生於一九四八年的冼玉儀,學生時代對香港史的唯一認識,是鴉片戰爭後割讓香港的歷史事件。直至在港大修讀碩士期間,發現皇家亞洲學會期刊內,由外國人撰寫的新界風俗及村落文化的文章,她愈讀愈興奮,大開眼界之餘,亦為自己的無知慚愧,「我在香港出世,做了這麼多年香港人,為甚麼連香港歷史都不認識?」香港歷史,自此成為她一生的研究方向。

更多相片
《香港志》首冊面世。

說到香港歷史研究,港大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冼玉儀總是眉飛色舞。她是香港歷史研究的先行者,在八十年代學術界忽視香港的時代,她翻閱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的文獻,揭開扎根香港的百年慈善老店,連結海外華人的角色,讓世界看見香港的國際實力。研究以外,她更為原始檔案編修目錄索引,方便研究者查找資料,最近參與《香港志》的編修工作,亦是為後輩提供扎實的原始資料。她樂於為學者鋪路,是因為研究之樂,她不甘於獨享,「我希望可以感染後輩,令他們相信(香港歷史)很值得做。」

研究香港歷史超過四十年的冼玉儀笑言,對研究工作熱情未減。

生於一九四八年的冼玉儀,學生時代對香港史的唯一認識,是鴉片戰爭後割讓香港的歷史事件。直至在港大修讀碩士期間,發現皇家亞洲學會期刊內,由外國人撰寫的新界風俗及村落文化的文章,她愈讀愈興奮,大開眼界之餘,亦為自己的無知慚愧,「我在香港出世,做了這麼多年香港人,為甚麼連香港歷史都不認識?」香港歷史,自此成為她一生的研究方向。

資料圖片

翻東華三院文獻尋歷史寶藏

香港歷史博物館圖片

夥夏其龍為殖民地檔案製目錄

《香港志》首冊面世。

編修《香港志》範圍從古到今

香港歷史博物館圖片

研究學者逾五十人 以老帶新

研究香港歷史超過四十年的冼玉儀笑言,對研究工作熱情未減。

研究香港歷史超過四十年的冼玉儀笑言,對研究工作熱情未減。

翻東華三院文獻尋歷史寶藏

冼玉儀在港大修讀博士期間,希望通過東華三院,了解華人精英與殖民地政府的關係,卻意外發掘到歷史寶藏。當時港人對東華三院的了解,僅止於醫院,冼玉儀初次叩門,對方直言沒有歷史檔案,幾經轉折才讓她到訪儲存昔日書信文件的房間,「我還記得是無冷氣,很多老鼠四圍走,入面的書一打開,就會有蟲走出來,紙也是穿孔。」

這些發黃破舊的紙張,記載着東華三院為海外華人服務的歷史,例如協助苦工將辛苦賺取的金錢寄回鄉下,以及為客死異鄉的華人施棺贈殮。文件內字里行間,流露老百姓在大時代中的種種無奈,「一個人冒着生命危險,在外國工作十幾年,才有機會寄錢返鄉下,但滄海桑田,千辛萬苦將錢送到鄉下後,發現父母離世,太太亦已改嫁,很多很淒涼的故事。」

即使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未必能寫入論文當中,冼玉儀卻禁不住一一仔細欣賞,「這些並不是小說,是真實存在過的人。歷史故事有很多層次,可以寫偉人,但不要忘記偉人背後有很多小人物,即使他們的故事很瑣碎,但人生就是這樣。」東華三院的故事,亦令她以香港人的身分自豪,「正因為香港是很繁榮的商埠,東華三院才可以在香港發揮如此大的力量。」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夥夏其龍為殖民地檔案製目錄

研究歷史以外,冼玉儀亦樂於參與歷史文件分類及整理,令研究者更容易找到所需資料,包括在九十年代與夏其龍神父合作,將英國殖民地部的第一百二十九號檔案,製作目錄索引。她解釋,由於檔案收錄百年來香港殖民地官員寄往英國的文件,資料量極多,如無目錄索引,研究者無疑是大海撈針。

她願意承擔這種工作,是受到施其樂牧師的啟蒙。六十年代來港的施其樂,發現香港本地史一片空白,於是從零開始,翻閱中英文報章、官方記錄,甚至到墳場抄寫資料,製作數以萬計以本地人物為中心的資料卡。冼玉儀坦言希望成為施其樂的繼承人,並憶述兩人往事,「我跟他是好好的朋友,他住在美孚新邨,我與不少歷史學者時不時都會去他家中找資料,他總是歡迎我們到訪,甚至預備好午餐。」

香港歷史博物館圖片

香港歷史博物館圖片

編修《香港志》範圍從古到今

編修《香港志》對冼玉儀而言,也是希望為日後的研究學者提供有用的原始資料。她解釋,地方志是中國的良好傳統,儼如百科全書,方便外派官員了解當區的風土人情,惟香港過去並無獨立的地方志,《新安縣志》對香港的記述極少,令編修《香港志》變得有意義,「雖然近二十年很多人研究香港史,但很多是斷代史,只集中講一段時間,或者是專題研究,好像我研究東華三院一樣,但地方志是通史,範圍是從古到今,涉及不同範疇,過去沒有人做過。」

冼玉儀是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召集人之一,既負責監督編修流程,早期亦負責選題及物色學者。她坦言《香港志》由七千年前開始記述,直至一七年為止,內容包括自然、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其資料的完備是她意料之外,「去年完成首冊《總述大事記》後,我有一種源遠流長的感覺,覺得它對香港人來說,是知道自己來自何處。」

《香港志》首冊面世。

《香港志》首冊面世。

研究學者逾五十人 以老帶新

香港地方志中心目前有五十多名員工,包括具備博士及碩士學歷的學者,冼玉儀喜見當中不乏年輕面孔,團隊內以老帶新,各自發揮所長,「我的角色很細,他們造出的成果我看完之後,也覺得獲益良多。」待六十六卷《香港志》完成後,冼玉儀相信,教育界日後可從中取得公民教育所需資料,研究學者亦可抽取有用的部分進深研究。

縱然冼玉儀研究香港歷史超過四十年,但她至今熱情未減,「我今年七十三歲,還有一樣工作可以令我充滿生命力,是很幸福的事。」她渴望自己的言傳身教,可以令更多有志從事歷史研究的人,找到當中的趣味,「如果找到的話,Don t thank me, just pass it on(不用道謝,繼續傳承下去)。」

香港歷史博物館圖片

香港歷史博物館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志.自然》正式出版 全景式展現香港自然歷史

2023年11月29日 17:35 最後更新:17:39

香港地方志中心29日舉行《香港志.自然》出版典禮暨環境生態論壇,冀共同建立一個低碳及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主席暨香港地方志中心主席陳智思致辭時表示,希望在促進環境保護、推動綠色轉型的同時,能夠將香港獨特的優勢加以推廣,讓更多人了解香港、喜歡香港,來香港旅遊、經商,領 略香港的非凡魅力。

團結香港基金主席暨香港地方志中心主席陳智思

團結香港基金主席暨香港地方志中心主席陳智思

國家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國家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國家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發表視頻致辭,提出三點建議,包括充分發揮香港獨特優勢,積極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同時聚焦「重要支撐」策略定位, 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建立更緊密合作的機制,合力推動美麗灣區建 設。他又指,《香港志.自然》介紹出香港在地緣、生態、文化、歷史等方面與祖國的緊密相連、同根同源、 一脈相承。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就指出,當局將於明年在沙頭角紅花嶺一帶設 立第 25 個郊野公園,並會在北大嶼設立第 8 個海岸公園。鼓勵大家愛護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低碳生活習慣,達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

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崔唯航

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崔唯航

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崔唯航視頻致辭指,相信透過這本志書,香港同胞可以全面深化對香港優美環境和獨特生態的了解和認知,由此厚植家國情懷,激發民族自豪感,進而全心投入推動香港經濟社會長期繁榮發展的進程。

《香港志.自然》

《香港志.自然》

《香港志.自然》全書約 140 萬字,分為五卷四冊,由全港 67 位專家學者領銜撰寫 及擔任評審。《香港志.自然》是有關香港地理與環境的叢書中,從框架、方法以至 內容,首次結合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以全景方式記錄從古至今香港的建置與地區概 況、人口、自然環境、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發展歷程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