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要研究暴徒是怎樣煉成的

博客文章

要研究暴徒是怎樣煉成的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要研究暴徒是怎樣煉成的

2021年07月21日 21:03 最後更新:21:31

最近,一個31歲的理大畢業生因為暴動罪成,被判囚3年零9個月。細看這個案,的確令人神傷。而且這正常人變暴徒的判刑個案,天天都在發生。

這個因暴動罪被判入獄的年青人雷爍鏗,在理大讀產品設計及市場系,他於2012年以一級榮譽畢業,是一個高材生。畢業後任職產品設計師,擁有幾項產品的發明專利,本來前途無限。但他在2019年11月18日,即所謂「理大圍城」期間,在紅磡蕪湖街一帶,和百幾個不知名人士一齊參與暴動,用索帶綑綁多個鐵欄堵路,又用波子撒在馬路上,最後在現場被捕。

另外本周三也有幾個學生被判刑。2019年11月12日中文大學佔領期間,有5名男女被捕,他們在中文大學二號橋及環迴東路一帶參與暴動。其中25歲中大中文及教育系女生及20歲IVE應用科學系男生和被裁定暴動及使用蒙面物品罪成,分別被判囚3年9個月及4年半。另有23歲中大金融系男生觸犯禁蒙面法罪成,被判監2個月。幾個大學生本來前途美好,如今就變成階下囚。

我認為法庭判刑合理,但也覺得這是一個人間悲劇。父母辛苦供子女讀書,兒子也不負父母所望,入讀中大、理大等名牌大學好學系,本來,擁有大好前途,但無端端走去暴動,成為階下囚,恐怕一生前途盡毀。

成年人當然要為個人的行動負責,參與暴動,入獄服刑,理所當然。但是,整個社會也應該要反思,為什麼原本大好青年,會做出這樣的違法暴力行為。

據警方的數據,單是「理大事件」,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1393人被捕,有418人被檢控。我認識一些太平紳士和政府高官,他們曾經和一些因暴動罪在獄中服刑的人士談過,發現很多人都是糊里糊塗地誤入歧途,鑄成大錯。大部份人回憶參與暴動的時候,其實都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這樣激動。他們都是受到傳媒和網上的謠言所煽動,覺得警察是殺示威者,政府是殘暴政權,要拯救落難的手足。他們當時沒有嘗試去查證流傳的消息是真是假,更加沒有想過後果,就很衝動地出來示威甚至暴動,最後被捕入獄。現時回頭再看,很多人都懊悔不已。

香港出現這樣暴烈的動亂,政府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平亂。接著就是要研究動亂的成因,特別是年青人政治狂熱、行為暴力化的起源。香港的大學的教職員當中,充斥著激進分子,丟失了大學做研究和教育的初心,變成了培養革命鬥士的基地。

我認為單是「暴徒是怎樣煉成的?」這個課題,已經可以成為政治學、法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研究題材。例如從法學的角度,應該要研究一下由港大前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提出的「違法達義」理念,如何扭曲法治概念,對香港社會造成了多大傷害;又例如從政治學的角度,應該研究暴恐運動是如何形成的;而從傳播學的角度,應該要研究像「太子站警察打死人」的假新聞,究竟如何在網上傳播?政治勢力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傳播煽動性的政治信息?各個學科,其實都會有很好的題材去研究暴亂分子是如何練成的,以及找出如何防範和根治的方法。

我發現近年香港的大學,很多老師變得相當政治化和激進化,他們向學生灌輸要為正義而鬥爭的理念,而不是客觀中立地做學術研究的觀念。由於大學有學生評核老師的制度,講師與學生產生了一個來回激盪的互動的過程,由於學生激進,講師為了爭取學生的好評,迎合學生的口味,變得要比學生更激進,你激我更激,造成一個激進的惡性循環。

香港的大學生,似乎覺得非「本土」不算高尚,即使支持泛民,他們也覺得是「大中華膠」,至於語言暴力、甚至肢體暴力亦只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大學本來就應該非政治化,現在更應積極研究暴恐行為的由來,為社會的安定作出貢獻,而不應該用納稅人的血汗錢,讓大學培養學生成為暴徒。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個陀槍的債仔

2024年04月24日 19:14 最後更新:20:55

一個負債累累的債仔,被逼到走投無路本身已經得人驚,一個陀槍的債仔就更可怕。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前夕,美國官員又出來放料。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外媒本周二(4月23日)引述消息指,美國正起草制裁措施,切斷部分中資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接,為布林肯訪華增加籌碼,希望可以阻止內地對俄羅斯軍事生產商的商業支持。報道引述美國官員指,以銀行作為制裁對象,是為行動升級的備選方案,以防外交措施未能說服中國限制對俄國的出口。

雖然路透社在當天晚些時候報導,引述一名匿名美國官員說,美國尚無實施這些措施的計畫。

但美國放料施壓的手法已相當露骨,這也是美國的慣技,在進行外交談判之前,先將自己的嗓門提高八度,惡人先告狀,指控對方。早前美國財長耶倫訪華前夕,就提出「產能過剩論」,同時開始拋出「中國向俄羅斯輸出軍民兩用產品以支持俄羅斯」的指控。今次布林肯訪華前夕,就將「支持俄羅斯論」升級,恐嚇要制裁中資銀行。

分析美國行事動機主要是「觀其行、不用聽其言」,因為她的言論與實際行動很多時是十分脫節的,美國講起和中國接觸,表面上會提出一些大義凜然的理由,例如設置護欄,負責任的管控和中國的競爭,避免競爭升級為衝突云云。但實際行動時美國有其自利的圖謀。

拜登政府想要什麼?估計主要考慮兩個方面。

第一,找人接美債。美國過度借貸風險不斷升溫,現在美國國債以每100日上升1萬億美元的速度急速膨脹,現在美國國債的總量已經達到34.6萬億美元,每個月要大量推出國債入巿場借錢。近日美國通脹回升,聯儲局減息的預期急速冷卻,市場債息急升,債價下跌,美國發債更加舉步維艱,所以急欲逼迫中國多買美債。

近年中美關係轉差,中國大方向是不斷減持美債,截止去年9月,中國連續6個月減持美債,令美債持有量降至7781億美元,在一年多之前2022年3月,中國的美債持有量還有超過1萬億美元,到去年9月中國美債持有量首度跌穿8000億美元大關。

不過,去年11月在美國三藩市舉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當時中美兩國已經開始緊密聯繫,安排中美領導人會晤。與此同步,中國去年10月減持美債的數量開始減縮至85億美元,到11月中國掉頭增持124億美元美債,結束連續7個月的拋售。12月,即習拜會開會之後一個月,中國繼續增持美債343億美元。

不過到今年1月開始,中國就掉頭減持,一月減持186億美元美國國債,2月再進一步減持227億美元,持有美債的規模進一步接近低位,這從一側面反映,習拜會之後中美關係沒有實質的改善,所以中國由今年1月開始再度減持美債。美國財長耶倫4月急於訪華,之前拜登要求和習近平通電話,相信都是帶著希望中國增持美債的要求而來。

第二,為選舉鋪路。美國還有半年就進行總統選舉,競爭開始進入百熱化階段,如今外界一致看好特朗普,拜登陷入苦戰。拜登政府明顯是想推動兩個議題以重振聲望。1. 顯示美國有全球領導力,例如再度力撐烏克蘭; 2. 推動反華議題,顯示敢於和中國對抗。近日民主黨和共和黨,捆綁禁制TikTok的法案和援助烏克蘭法案。最後眾議院通過超過600億美元的援烏撥款,拜登就想將烏克蘭這個死議題「玩返生」,大力吹噓中國支持俄羅斯,藉機向中國施壓,顯示自己還在領導全球,順便搞壞中國和歐洲的關係,更可轉移美國支持以色列在加沙開戰引發人道危機的注意力。

美國政府吹什麼風都可以,如果真去制裁中國的銀行,切斷它們和美元支付系統的連繫,等於是放一個金融核彈,會有嚴重後果。

中國的態度是吃軟不吃硬,你讓步,中國就釋放一點善意,多買一些美債。你玩強硬,中國可以更硬。有人說中國可以全面禁止向美國出售稀土,切斷芯片的製造,但其實中國拋售美債,美國會更傷。如今在這個高息期,如果中國急速拋售美債,就會令債價快速下跌,債息急升,更加可以攞美國拜登政府的命。

說到底,一個陀槍的債仔,仍然是債仔,她不應惡過債主吧。所以美國儘管放料向中國施壓,但如果美國真的想取得實質成果,就只能各讓一步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