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智經時事分析】加強生死教育 除殯葬設施忌諱

星島日報

【智經時事分析】加強生死教育 除殯葬設施忌諱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

【智經時事分析】加強生死教育 除殯葬設施忌諱

2021年07月26日 03:00 最後更新:05:12

  殯葬設施在香港向來被視為厭惡性設施。但在某些國家,由於人民對死亡有不一樣的看法,公眾對同類設施不甚抗拒。要提高香港市民對殯葬設施的接受程度,長遠或需從生死教育入手,移風易俗。
  香港對殯葬設施的需求巨大,需尋覓足夠土地興建。政府早於二○一○年將沙嶺墳場的未發展部分,納入十八區的二十四幅可供發展骨灰安置所的用地,銳意打造集火葬場、殯儀館及骨灰龕場於一身的「超級殯葬城」,並獲得區議會及立法會支持,預計二○二六年第四季竣工,並於翌年第一季開始營運,將提供約二十萬個龕位。
  但土地平整工程即將完工之際,卻引來深圳居民及一些立法會議員反對。前者不滿港府將厭惡設施放在邊境,後者則質疑,將大型殯葬設施設置於大灣區的重要戰略中心,或會犧牲經濟發展用途。
  事實上,本港的厭惡性設施向來設於偏遠地區,粉嶺的和合石墳場、屯門曾咀靈灰安置所,以及擬建的大嶼山小蠔灣骨灰安置所等殯葬設施,選址便刻意遠離民居。
  過往政府欲於市區興建新公眾骨灰龕場,屢遭市民反對。反對的原因不外乎影響景觀、擔心區內交通的承載力、空氣質素惡化等。加上傳統華人文化一向對殯葬設施敬而遠之,骨灰龕場又予人陰森恐怖的感覺,市民難免感到抗拒,這亦令殯葬選址問題更為棘手。
  事實上,為減低市民對殯葬設施的抗拒,近年新建的火葬場及靈灰安置所已一改以往風格,傾向以「綠色建築」概念,令建築物與大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消除冰冷陰森的感覺。
  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和合石火葬場及靈灰安置所。前者分別在入口處、禮堂及出口處加插水、竹等予人平和、自然感覺的擺設,冀助撫慰和紓解離世者家屬在葬禮過程中的情緒。後者則透過木條幕牆遮蓋骨灰龕位,使路人不會直望骨灰龕位,同時為靈灰龕區增添暖意,亦令靈灰安置所外觀更現代化。
  政府曾於二○一五年審視沙嶺殯葬城設計,把火化設施等遷至地勢較低的山谷,並配合附近地形及山勢興建建築物,盡量減低對景觀的影響。項目亦計畫加入綠化元素,以緩和建築物及煙囪對視覺的影響,同時會盡量多種植樹木及灌叢,以其遮檔建築物。雖然如此,項目仍備受抨擊。
  從上述例子可見,港府已意識到殯葬設施的設計風格有需要改變。但港人對死亡忌諱的文化,仍令市民對殯葬設施避之則吉。
  在華人文化中,死亡象徵生命的終結,不少人因而產生恐懼。但在某些文化下,死亡並非如此令人生畏。
  位於羅馬尼亞的小村莊瑟彭察(Sàpàna),當地人認為死亡並不可怕,反而是一件快樂且值得慶祝的事。村裏有一個名為歡樂墓園(Merry Cemetery)的著名旅遊景點,內裏的墓碑都被漆成鮮艷的藍色,碑上有各式的手繪畫和詩作為裝飾,內容描述逝者的生活點滴、職業或死因,部分詩作更帶有諷刺及搞笑意味,令墓園充斥歡樂氣氛。
  與香港一樣以火葬為主流的日本,對死亡亦有另一番體會。日本人把死亡視為自然規律,象徵安詳寧靜。位於岐阜縣各務原市近郊的瞑想之森市立齋場,白色的流線形屋頂,配以玻璃幕牆,與周邊的群山和前方的湖水融合,予人平靜祥和及現代化的感覺,完全不顯陰森,確切地把當地的死亡文化呈現在殯葬設施之上。
  由此可見,移風易俗,改變人們對死亡的看法,是令更多人接納「另類」設計的先決條件。良好的生死教育,相信是箇中關鍵。事實上,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去年首次在墳場加入色彩繽紛的壁畫,並有意開辦導賞團,以打破社會對死亡的忌諱。壁畫內容融入香港仔的社區元素,冀突破墳場予人灰暗的印象。而導賞團則會帶市民參觀名人墓地,藉此認識歷史。
  假如能讓市民的心態逐漸改變,不再視死亡為忌諱,他們或會更易接受與殯葬設施為鄰。這做法在現時看來似天方夜譚,不過,正如以往港人普遍不接受綠色殯葬,認為先人死後無處可依,是大逆不道,但近年亦隨着各界持續推廣和發展,愈來愈多人選擇綠色殯葬,人們對殯葬設施的抗拒,也非無從扭轉。
  總括而言,本港對於殯葬設施有逼切需求,然而,大灣區的發展潛力亦不容忽視,如何平衡兩者,將是政府需要處理的一大課題。當務之急是要想出辦法,將設施對深港兩地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以免耽誤發展之餘,破壞兩地市民關係。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往下看更多文章

侵無綫新聞APP發假訊息 學生判社服

2023年06月29日 03:17 最後更新:05:06

(星島日報報道)20歲男學生在去年5月初凌晨入侵無綫新聞流動應用程式,透過進入推送系統介面後,以管理員身分發出5個推送通知。他早前被裁定刑事損壞罪名成立,裁判官劉綺雲昨於觀塘裁判法院指,被告發出虛假訊息以誤導公眾,影響無綫電視的形象及聲譽,但接受涉案訊息並不至於引起公眾恐慌,同時認為須判處更高的服務時數,才足以反映案件嚴重性,遂判處200小時社會服務令。劉官判刑時指,被告薛俊希發出虛假訊息以誤導公眾,致他們對無綫的新聞程式失去信心,影響其形象及聲譽,加上被告在凌晨時分發出多個錯誤新聞訊息,令其他看見新聞訊息或關心行政長官選舉的公眾被誤導,引致訊息混亂的情況,從而影響更廣大的公眾,故認為無綫形象及聲譽被影響已構成損失,但接受所造成損失程度相對較輕,涉案訊息亦不至於引起公眾恐慌,影響公眾的嚴重程度相對較低。  劉官續指,被告報告內容相當正面,建議社服令,同時被告以20歲之齡完成大學學士課程,亦是資優、勤奮、孝順父母及善心助人的人,接受被告對事件有深切反省,重犯機會低,採納報告建議是合適,但需要判處較多過建議的時數,才足以反映案件嚴重性,終判處200小時社服令。接受造成損失相對較輕  辯方昨進一步求情表示,早前索取感化及社服令報告的內容相當正面,顯示出被告有真誠悔意,有穩定生活習慣、家人支持等,故認為被告不需要長期輔導,反則建議判處社服令。  辯方另指,本案是具有特殊情況,事件始於無綫新聞職員的失誤,故認為重犯機會低,被告明白這鹵莽行為是不對,影響無綫電視的聲譽及家人,冀法庭採納感化官的建議。  案件編號:KTCC 2051/2022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