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美副外長會談:中國不客氣 一上來就為美國上課

博客文章

中美副外長會談:中國不客氣 一上來就為美國上課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美副外長會談:中國不客氣 一上來就為美國上課

2021年07月26日 13:02 最後更新:07月28日 10:07

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在天津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舉行會談,從公開的會談內容看,中國相當不客氣,一來就為美國上課。謝鋒直指,中美關係陷入僵局,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一些人把中國當作「假想敵」。

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在天津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舉行會談。

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在天津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舉行會談。

謝鋒表示,美方的「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就是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有求時就要求合作,有優勢領域就制裁,直斥「既要壞事做絕,還想好處佔盡,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謝鋒面斥美國「既要壞事做絕,還想好處佔盡」。

謝鋒面斥美國「既要壞事做絕,還想好處佔盡」。

謝鋒續指,美方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無非是想耍賴,事實上就是想損人利己,規鎖他國,施行「叢林法則」。

針對美方在中方面前指手畫腳談民主人權,謝鋒直接反擊,表示美方應該首先解決好自己的人權問題,反問「美國憑甚麼以全球人權代言人自居?」

謝鋒最後又教路美國,表示當今世界最需要團結合作、同舟共濟。美方應該改弦易轍,選擇與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公平競爭,和平共處。

為了迫中國埋枱談判,美國在舍曼訪華之前已搞了不少小動作,在會見人選的問題上諸多挑剔,而喺大問題上亦都一再對中國咄咄逼人。

在敲定會面過程中,先後聯手西方國家抹黑中國發動網絡攻擊,又慫恿世衛組織在病毒溯源問題上針對中國,更加過分的是就在談判前的幾天就香港營商環境發出警告,又對中聯辦七位副主任實行制裁,種種嘅舉動都令人難以相信美方是有誠意來和中國對等談判。

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講明,如果是來平等協商,中方的大門是敞開的,但如果是來進犯的,中國絕不會退讓,勿謂言之不預,已可預見這是談判的氣氛有幾差。

新華社刊發會談內容:

謝鋒:中美關係陷入僵局 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一些人把中國當作「假想敵」

外交部副部長謝鋒26日在天津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會談時表示,中美關係陷入僵局,面臨嚴重困難,根本原因就是美國一些人把中國當作「假想敵」。一段時間以來,美方一些人在渲染中美衝突和美國面臨的挑戰時提到所謂「珍珠港時刻」和「斯普特尼克時刻」。一些專家學者明言,美方是在把中國比喻成二戰時的日本、冷戰時的蘇聯,想通過樹立中國這個「假想敵」,重新點燃國家目標感,通過妖魔化中國,轉移美民眾對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的不滿,把美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甩鍋到中國身上。

美全政府全社會動員,全方位遏制中國,似乎只要遏制住中國的發展,美內外難題就能迎刃而解,美國將重新變得偉大,美國治下的霸權就可以延續。美方動輒拿中方說事,好像不扯上中國,都不會說話做事了。我們敦促美方改變當前這種極其錯誤的思維和極其危險的對華政策。

謝鋒:美方「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 就是打壓遏制中國的「障眼法」

謝鋒表示,中國老百姓的眼晴是雪亮的。美方的「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就是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對抗遏制是本質,合作是權宜之計,競爭是話語陷阱。有求於中方時就要求合作;在有優勢的領域就脫鉤斷供,封鎖制裁;為了遏制中國,不惜衝突對抗。只想解決美方關切的問題,只想得到美方想要的結果,單方面受益,既要壞事做絕,還想好處佔盡,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謝鋒:美方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就是想損人利己,規鎖他國,施行「叢林法則」

謝鋒表示,美方所謂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就是想把自己和少數西方國家的「家法幫規」包裝成國際規則,用來規鎖打壓別國。美方拋棄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破壞自己曾經參與構建的國際體系,另起爐灶拋出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無非是想耍賴,想篡改規則限制別人、謀利自己,是想施行弱肉強食、以大欺小的「叢林法則」。

謝鋒:美方應該改弦易轍,選擇與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公平競爭,和平共處

謝鋒表示,當今世界最需要團結合作、同舟共濟。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積極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方願與美方平等相待、求同存異。美方應該改弦易轍,選擇與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公平競爭,和平共處。一個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不僅符合雙方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

謝鋒:美國憑甚麼以全球人權代言人自居?

謝鋒表示,美方應該首先解決好自己的人權問題。從歷史看,對土著居民搞種族滅絕;從現實看,消極抗疫造成62萬美國人死亡;從世界看,長期窮兵黷武,用謊言挑起戰爭,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美國憑什麼以全球民主人權代言人自居?

謝鋒說,美方沒有資格在中方面前指手畫腳談民主人權。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沒有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如果老百姓都被剝奪了民主、自由、人權,中國人民怎麼能釋放出如此巨大的創造力和如此巨大的生產力?中國這麼一個十幾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國家怎麼能創造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華民族怎麼能在短短的100年間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西方民調顯示,中國民眾對中國政府的滿意度超過90%,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驚人的。

謝鋒:脅迫外交的發明權、專利權、知識產權都非美國人莫屬

謝鋒表示,中國文化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無霸權基因、擴張衝動,從不脅迫任何國家。面對外來干涉,中方採取的是合理合法反制,捍衛的是國家正當權益,維護的是國際公平正義,從未跑到別人門口挑事,從未將手伸進別人家裡,更沒佔領過別國一寸土地。脅迫外交的發明權、專利權、知識產權,都非美國人莫屬,是美國大搞單邊制裁、長臂管轄、干涉內政。美方所謂「從實力地位出發與別國打交道」,本質就是仗勢欺人、恃強凌弱、強權即公理,是徹頭徹尾的脅迫外交。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學者認西方誤解中國經濟 「可能導致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2024年04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14

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絕於耳,有時連美國人都跳出來證偽。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報道,《外交事務》雜誌近日刊登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成員尼古拉斯·拉迪的署名文章——《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指出,近兩年來,部分觀察者對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主要基於五種誤區: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以及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但實際數據並不支持上述論點。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在三分之一,並擴大其經濟足跡。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驚人的經濟表現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警覺。自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觀察者由此粗淺地得出結論,聲稱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巔峰已經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會進入長期衰退,甚至是失落的十年,而不是超過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三月的國情諮文中也放言:「多年來,我聽到我的兩黨朋友們說,中國正在崛起,而美國正在落後。他們弄錯了。」

然而,這些人其實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的確面臨著一些眾所周知的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問題。但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道路克服了比現在更大的挑戰。盡管近年來增速放緩,但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

關於中國經濟潛力的悲觀主義主要基於五種誤區。首先是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

文章指出,的確,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GDP佔美國GDP比重從76%下降到67%。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到2023年,中國GDP比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前)增長了20%,而美國僅增長了8%。

AP圖片

AP圖片

這種明顯的悖論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一是近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去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4.6%,低於其實際GDP增長的5.2%。相比之下,由於通貨膨脹率高,美國2023年名義GDP增長了6.3%,而實際GDP僅增長了2.5%。

此外,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已將利率上調了逾五個百分點,從0.25%提高至5.5%,而中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3.70%降至3.45%。中國和美國利率之間的差距擴大。在匯率疲軟的情況下,將中國名義GDP換算成美元,才出現中國GDP相對美國GDP下降的情況。

但這兩個因素可能是暫時的。美國利率現在相對於中國利率正在下降,減少了投資者將人民幣轉換為以美元計價資產的動力。因此,人民幣已經開始逆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的物價將回升,這將提振以人民幣計量的中國GDP增長。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名義GDP幾乎肯定會在今年重新朝著美國的方向靠攏,並且可能在約十年內超過美國。

第二個誤區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實際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去年,中國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6%,是2022年增長率的兩倍,人均消費增長了九個百分點。

如果消費者信心不足,家庭將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但中國家庭去年恰恰相反:消費增長超過了收入,這只有在家庭減少儲蓄佔收入比例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AP圖片

AP圖片

第三個誤區是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去年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了0.2%,引發了房價下跌的擔憂,導致人們預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從而減少需求,增長放緩。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核心消費價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際上增長了0.7%。

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價格的確在2023年有所下降,這反映了全球能源價格和其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以及中國對一些工業品需求相對較弱,可能削弱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動力。

人們認為,企業不會將資金投入到他們的業務中,而是用他們日益減少的利潤償還債務。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企業的借貸規模還在增加,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GDP的比例。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的投資也在增加,並沒有衰退的跡象。

第四個誤區是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根據,2023年新開工建設的樓盤數量只有2021年的一半。但是必須看到這一數據的背景。

在同期的兩年時間裡,房地產投資僅下降了20%,因為開發商將更多的支出用於完成早期開始的住房項目。2023年,住房竣工面積擴大到78億平方英尺(約合7.2億平方米),首次超過了住房開工面積。這是因為政府政策鼓勵銀行專門向即將完工的住房項目提供貸款,如果放寬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限制,將會加劇房地產供應過剩。

AP圖片

AP圖片

第五個誤區,即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正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有悲觀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從2020年底對大型民營企業無序擴張的治理收效甚微。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至2010年代中期,私人投資在中國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有企業。到2014年,私人投資幾乎佔所有投資的60%,而1978年,這一比例幾乎是零。這一趨勢在2014年後開始逆轉,到2023年,私人投資僅佔總投資的50%。

同樣,數據並不支持上述悲觀情緒。首先,2014年後,私人投資份額減少幾乎全部源於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如果排除房地產,去年中國的民間投資增長了近10%。盡管個別的中國企業家離開了國家,但仍有超過3000萬家民營企業繼續投資。

此外,未被官方歸類為公司的家族企業數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萬家,企業總數達到了1.24億家,容納了約3億人就業。

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面臨著許多問題,但誇大這些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導致西方在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這對美國尤其如此。中國可能會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同時擴大其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如果美國決策者低估了這一點,他們可能是高估了自己與亞洲伙伴深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