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東這個村的土話,僅400餘人在說了

大灣區

廣東這個村的土話,僅400餘人在說了
大灣區

大灣區

廣東這個村的土話,僅400餘人在說了

2021年07月26日 19:11 最後更新:17:21

編者按: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方言則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體記憶與民族文化的載體,其交匯和輸出也在對外交流和傳播中佔帶你了解廣東特色方言故事。

在廣東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的石蛤塘村,至今留存著一門僅本村人能懂的「石蛤塘土話」。在當地通用的客家方言“包圍”下,石蛤塘村就像一座方言孤島,400餘名石蛤塘村人成為這門語言僅剩的使用者。

近日,南方都市報、N視頻記者採訪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教授庄初升及石蛤塘村民,了解這門瀕危弱勢的方言。庄初升介紹,早前,石蛤塘土話已被列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中的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項目,通過音視頻採錄及相應的文字、音標記錄,留下這門方言的有聲語料。

400餘人使用的石蛤塘土話

白色的石標高高矗立在村口,「石蛤塘」三個字格外清晰。石標後,連綿起伏的山脈環繞著這座小村,高低錯落的房屋依山而建。

這裏是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轄下的一個漢族村落——石蛤塘村。村裡共80多戶人家,約400餘人。「石蛤塘話」在這個小村孕育而生,是村民們的母語,通過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延續至今。

這種獨特的方言僅用於石蛤塘村人之間,走出石蛤塘村,全縣主要以客家方言為通用方言。

聽著父輩們的鄉音長大,石蛤塘村人自然而然學會了這門對外人來講難懂的方言。

「我覺得相比講粵語、客家話,石蛤塘話還更順口。」今年38歲的廖先生是石蛤塘村人,2013年,在珠三角務工的他決定回到家鄉發展,“那年,我有了第二個孩子,所以決定回鄉發展。主要是想親自撫養教育孩子,父母也上年齡了。”

他告訴南都記者,目前,村裡幾乎一半的人都在外務工,留下的更多是老人和孩子。

除了石蛤塘話,廖先生還會客家話、粵語,他表示,村裡多數人都會多種方言。與村外人交流時,他們使用客家話等其他方言。但回到村裡,村民們幾乎都用石蛤塘話交流。

在學界,這種方言也被稱為「石蛤塘土話」,是粵北地區眾多歸屬未名的土話之一。多年間,庄初升就數次前往石蛤塘村,對這門土話進行調查研究,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丁沾沾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廣東連南石蛤塘土話》一書。該書被列入“中國瀕危語言志”,201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庄初升等人調研發現,石蛤塘村的主要姓氏為廖姓,據有關譜牒記載和村民之間相傳,廖姓村民的祖先從原來的連州市連州鎮河村搬遷而來,已有十幾代。除了廖姓外,村中還有沈、賴、鄧、陳、劉五姓,但人口極少。

書中記錄了一則關於石蛤塘土話由來的當地傳說。

相傳,石蛤塘廖姓的祖先有三個兒子,分別娶了來自瑤族、湖南、廣東連州不同地區的妻子。她們各講各的母語,時間一長,就形成了現在的石蛤塘話。

保留部分獨有的鄉音

7月,正趕上夏收時節,石蛤塘的村民們頂著蒸騰的熱氣,在稻田中忙碌。

石蛤塘人有句俗語,「蒔田蒔到處暑,種番薯種到白露止,好過借米煮。」意思是即使錯過了季節,也還是要種植,總比沒有收成要好。

庄初升等人調研發現,在石蛤塘土話中,「蒔田」就是插秧,這個詞的用法與客、粵方言相同。此外,他們也將種田稱作“耕田”,耕地稱作“犁田”。

同時,石蛤塘話也保留著部分獨有的鄉音。例如,石蛤塘人用「今朝」代表上午,中午講作“晏頭”,下午講作“今晏”。

一些字詞則繼承了古語詞的用法,還能在陸遊的詩中找到痕迹。例如,石蛤塘土話保留了「㫰」的用法——陸遊的《春日》中寫道“遲日園林嘗煮酒,和風庭院㫰新絲”中「㫰」有晾曬的意思。

遺憾的是,石蛤塘土話的文化功能已經嚴重萎縮。如今,這種土話更像一種符號,作為石蛤塘人的族群標記。

「作為一種弱勢方言,石蛤塘土話不僅使用人數少,文化功能也越來越弱。」庄初升告訴南都記者,這表現在石蛤塘土話幾乎沒有以方言為載體傳承的戲曲、歌謠、民俗故事等。

在村民的印象中,石蛤塘土話也更多是作為對內交流的方式,很難回想起以土話為載體的文化傳承。

還有一些改變也漸漸露出端倪,村民廖先生就意識到,兩代人在語言使用方面出現了差異。他告訴南都記者,現如今,孩子們在學校講慣了普通話,有時回到家也自然地用普通話和父母交流。相比之下,他們這一輩人在和父輩交流時,則更習慣用石蛤塘話。

庄初升等人在調研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成年人在與孩子交際時,尤其是與10歲以下的孩子交際,使用客家方言、粵方言、普通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通過訪談與觀察,他們發現,因校內學生來自不同村落,石蛤塘村的兒童在學校一般使用客家方言和普通話與人交流。即使是同村的孩子之間,在校時也會因不好意思,更常使用客家方言,而非土話進行交流。一些被送往更遠地區學習的孩子們,更是從小就脫離了土話的語言環境。

據調研分析,石蛤塘土話的語言活力在新生代的兒童中已在逐漸喪失。

用有聲語料留存土話

如何做好石蛤塘土話的保護與傳承?

庄初升介紹,近年來,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石蛤塘土話被列為該工程中的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項目,並在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設立了調查點。

根據語保工程要求,在調查過程中,他們找到老年男性、老年女性、青年男性、青年女性4名發言人,通過音頻、視頻,採錄幾千個方言字、詞、句、篇,保留下這些珍貴的方言有聲語料。

「文化應該是多元的。不論是文化的多樣性、語言的多樣性,都是人類進行革新、創造的源泉。」庄初升認為,做好瀕危弱勢方言的保護十分必要。即使在普通話的發展中,也離不開方言提供的動力。“當語言越來越少,我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也會越來越單調狹隘。”

他表示,雖然很多情況下,瀕危方言的衰落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通過調研與呼籲,盡量維持這種多樣性。

村民廖先生也意識到了石蛤塘土話的瀕危狀態,但對家鄉話今後的命運仍有信心。在他看來,有人就有傳承,「我們都會講,村裏的人會越來越多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丘應樺晤泰國副總理 冀泰企把握機遇來港開拓

2024年03月10日 19:06 最後更新:20:07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與訪港的泰國副總理兼商務部部長Phumtham Wechayachai會面,就進一步推動兩地經貿合作交換意見。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FB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FB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社交專頁表示,丘應樺在會面時表示,泰國是香港在東盟十國中,其中一個關係非常密切的夥伴,無論在貿易、投資,以至文化方面,均已建立穩健的基礎和緊密的聯繫。

丘應樺(右)與泰國副總理兼商務部部長Phumtham Wechayachai(左)會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FB

丘應樺(右)與泰國副總理兼商務部部長Phumtham Wechayachai(左)會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FB

他期待兩地加強協作,進一步推動雙邊貿易和人文交流,並帶動更多泰國企業來港開拓及擴展業務,把握香港以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除了會面,二人又一同見證早前進駐香港的一間著名泰國連鎖超市與多個食品供應商簽訂合作備忘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