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留守長者」別至親 移民潮籠罩港人

社會事

「留守長者」別至親 移民潮籠罩港人
社會事

社會事

「留守長者」別至親 移民潮籠罩港人

2021年07月27日 09:30 最後更新:10:45

移民潮下的港人不論去或留,驟然面對巨變,一時三刻或難以適應。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留意到,近期每十個病人當中就有兩人的情緒問題受移民潮引發,受影響年齡不限,有「留守長者」霎時間需送別至親,抑鬱症復發;有兩妹皆離港,獨留大姊照顧兩老,終致姊妹決裂;有夫婦為移民爭拗,同一屋簷下相對無語;不懂面對離別的稚子,以為移民等同「無朋友做」,壓力大至逃避上學。醫生形容,這一波情緒病是大時代中,因家庭分離而引發的情緒反應,單靠藥物未必能醫治,更需要協助病人冷靜認清現實,再一起想出解決方案。

幼童需面對離別的傷感,心理輔導員建議家長留意子女日常起居的變化。

幼童需面對離別的傷感,心理輔導員建議家長留意子女日常起居的變化。

移民潮自今年起浮現,熱門地點英國早前更宣布酌情入境安排(LOTR)到期,令離港及送機的人潮擠滿機場。移民潮引發的情緒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精神科專科醫生林智良留意到,今年前來求醫的病人,十人當中就有約兩人因家人或好友移民,精神狀態受影響。

單親母抑鬱復發浮尋死念

五十多歲的單親母親Anita(化名)原本患有焦慮症及抑鬱症,疫情下收入驟減,致病情轉趨嚴重。至去年底,她獲獨生女告知有移民計畫,給她帶來多重打擊:「以前入醫院都有親人電話可聯絡,女兒移民後『乜都無』。」她當時極不開心,甚至曾浮現尋死的念頭,需加藥控制病情。

幸好Anita已放下當初的執着:「條路有咩就行,大不了搵社工、搵政府幫忙。」她坦言疫情讓她明白很多事都難以預計,不用太焦慮:「可能數年後女兒經歷漸長,會感受到媽媽的親情而留港,或者等我死後才走呢!」

不少家庭與Anita一樣,均需面臨離別。林智良透露,有一位女病人本身患有輕微認知障礙症,同住子女近日離港,需轉由不同住的子女接手照顧,無可避免遇上交接困難,「病人本身說話有困難,亦有情緒問題,由不熟手的子女幫忙照顧,需時了解媽媽的需要。」此外,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病情有可能突然惡化,亦為離港子女帶來壓力,「子女臨走前在我面前哭泣,比媽媽更情緒化,對未來亦不知怎辦。」

香港移民潮再現。資料圖片

香港移民潮再現。資料圖片

獨留大姊照顧兩老 姊妹決裂

照顧者責任誰屬,更可能導致家庭關係決裂,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分享稱,一個五人家庭當中兩女兒決定移民,原本無移民計畫的大姊不滿要「硬食」照顧父母的責任,「有難過、憤怒的情緒,失眠、無胃口致無法上班」,病人亦表現得激動,「說衝動的話,想與妹妹斷絕關係,又完全封鎖妹妹的社交聯絡方式。」

另一邊廂,有不少夫婦亦因移民與否而意見不合。歐陽國樑遇過一個公務員家庭個案,太太希望帶着兩子女移民,着公務員丈夫辭職一起離港,不過丈夫作為家庭經濟支柱,不願貿然辭職,兩人每次討論到現實考慮時,太太會認為是因政見不同致衝突,久而久之丈夫不敢直接開口,只能靠朋友做中間人了解申請移民進度,丈夫的情緒亦逐漸變得壓抑,最終要到精神科求醫。

移民前縱使做好準備,亦未必足以安心。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遇到一個已賣樓辭職準備去英國的病人,突然患上驚恐症,對未來感焦慮,每次驚恐發作持續個多小時,且會不停復發,即將離港的他更擔心自己驚恐至無法登機。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賣樓辭職離港前患驚恐症

要治療這批患者,歐陽國樑指患者未必受生理影響致情緒病,難單靠藥物醫治,「是大時代中因家庭分離,引致有情緒反應的一群。」他指藥物可助病人平靜,但仍需待他們接受現實,再陪伴他們想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移民潮下,小朋友面對的心理困擾不比成年人少。圓滿關係中心總監蔡綺文最近接觸的個案中,有突然在三星期內離港的七歲兒童,因難以適應異地生活,加上連未來就讀的學校也未有下文,令他處於驚恐及不安,「小朋友試過掩着雙耳不斷大叫,反映他十分恐慌。」

蔡綺文續說,其個案中亦有六歲小童,縱然其父母早在數月前告知移民決定,惟小童在學校向同學宣布離開的消息後,面對各種令他無所適從的問題,「例如問他會否突然消失,離開後是不是不能再做朋友,因為該名小朋友比較不擅長溝通,不懂得回應這些問題,後來開始不願意返學。」

她建議家長預留充裕時間準備移民,並在過程中給予子女適度的參與,有助紓緩兒童對未來的不安,「例如邀請小朋友為家居擺設提供意見,讓他預先了解未來入讀的學校。」

一班走三分一人 學童憂「無朋友」

留下來的兒童同樣要面對好友離別的傷感,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主席余鎮洋跟進的一名初中女生,由於兩年內有五名校內摯友離港,感到莫名的孤單,「她的母親告訴我,去年十一月是女兒情緒最差的時候,試過多次在家失聲大哭,覺得自己再無朋友。」

余鎮洋直言,最近來自不同學校的輔導員,均反映移民潮為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他聽過最誇張的情況,是一班有三分一的同學離港,而社交距離措施亦阻礙學生康復,「其實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在學校舉辦興趣小組,令學生可以結識新朋友,但疫情令活動未能進行,結果學生的舊朋友離開了,新朋友又結織不到。」

他建議家長在這段非常時期,特別留意子女會否有日常起居變化、胃口變差等徵兆,「不要急於解決子女問題,要先聽他們的感受,再慢慢建議方法,維繫移民朋友的關係。」

移民潮自今年起浮現。

移民潮自今年起浮現。

往下看更多文章

紐約驚現地下劏房!74非洲移民住擠逼地下室 輪流訓40張床用2廁所

2024年03月03日 12:20 最後更新:14:11

紐約執法機構在對一家家具店進行安全搜查時,卻發現其後方建築地下室住了74名無證移民,目前所有人均被送往庇護中心。

近日,有紐約居民向政府投訴,稱一間家具店後方有許多電單車在充電,擔心造成安全隱患,接到投訴後,紐約市消防局前往調查時,卻意外發現該家具店後方建築的地下室竟然住了74名男子。

觀看影片

這74名男子大都是非洲裔無證移民,地下室十分擁擠,只有40多張床鋪,其中14張的上下舖,住客只能輪流睡覺,並排隊使用兩個廁所。房東還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做了相關管道設施,但除此之外,70多人居住的地下室沒有通風和自然光。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elissa Colorado(@melissajcolorado)分享的貼文

租給他們住處的房東實際是個二房東,他在該大樓一樓經營家具店,名叫薩爾(Ebou Sarr)。薩爾表示,租客不想流浪街頭,才出此下策。去年9月,市府曾頒布政策,要求單身無證客每隔30天重新申請入住庇護所,但因為手續和等待問題,很多無證客常常會在過渡期沒有住所。薩爾表示,自己也是移民,才想幫助他們,「他們真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住的地方」;薩爾每個月向移民收取300美元(約2348元港幣),提供三餐。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市樓宇局(DOB)已要求所有住戶離開該住所,並給該建築業者發放兩張無許可施工和違規占用建築的罰單,所有無家可歸的住客都被轉移至布朗士(Bronx)的庇護所。在地下室旁邊,市消防局也確實發現許多電單車正在充電,造成安全隱患,他們還將就此進一步調查。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紐約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表示,限制無證客居住時間是正確的政策,以避免更嚴重的預算危機,在該地下室發生的情況只是一個個案而已。他指出,從去年到現在有18萬人住進過紐約市的庇護所,11萬5千人離開後並沒有陷入類似的情況。

紐約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AP圖片

紐約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AP圖片

當被問及市府是否為會移民離開庇護所做交接準備時,主管庇護客安置工作的副市長伊索姆(Anne Williams-Isom)表示,在無證客停留的30天或60天裡,工作人員都會與他們進行交流,並做準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