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歷史長河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2021年08月05日 08:55 最後更新:17:21

相信大家都聽過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相傳關羽的左臂被毒箭貫穿,雖然後來傷口痊癒,但由於毒已深入骨頭裏,所以每逢陰雨天,骨頭都會疼痛。於是當時的大夫為關羽刮骨療毒,過程縱使鮮血淋漓,關羽卻面不改容,仍和其他將領割肉飲酒,談笑風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那麼,關羽到底所中何毒?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所謂的毒箭,即把毒藥抹在箭頭上,即使箭矢射不中敵方要害,箭頭上的毒仍能為對方帶來「魔法傷害」。

更多相片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相信大家都聽過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相傳關羽的左臂被毒箭貫穿,雖然後來傷口痊癒,但由於毒已深入骨頭裏,所以每逢陰雨天,骨頭都會疼痛。於是當時的大夫為關羽刮骨療毒,過程縱使鮮血淋漓,關羽卻面不改容,仍和其他將領割肉飲酒,談笑風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那麼,關羽到底所中何毒?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所謂的毒箭,即把毒藥抹在箭頭上,即使箭矢射不中敵方要害,箭頭上的毒仍能為對方帶來「魔法傷害」。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作為文明古國,古人早就發現一些有毒的動植物,並從中提取毒素。毒箭最初用於捕獵,以加強對大型野獸的殺傷力。同樣,在戰場上使用毒箭亦能增加己方勝率,於是毒箭便出現在戰場上。

烏頭(網上圖片)

古代毒箭用到的毒物,大多是從植物或動物身上提取的毒素,如蛇毒、蝥毒、蠱毒、烏頭、巴豆等。雖然使用毒箭確實能為敵軍帶來更大的傷害,但事實上,毒箭傷人的成本太高。古代提煉毒素的過程錯綜複雜,花費不菲,另外,古代戰場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出征,戰場上用到的箭矢不可估量,又怎會有那麼多的毒用來給箭塗?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排泄物,往往是令古代軍隊煩惱的一環。一般打仗的士兵成千上萬,堆積如山的排泄物,稍有不慎便會污染水源、環境,引發瘟疫,使致「三軍未動,士兵先不行」;排泄物處理不當更會洩露軍情。敵軍能根據排泄物的數量來判斷我軍人數,甚至從排泄物的成分、乾硬程度來判斷士兵的糧食和移動距離等,所以古代的士兵是不會隨地大小二便,在安營扎寨的時候會建立「廁所」,集中處理排泄物,以免洩露軍情。但那些收集得來的排洩物又如何是好?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毒又難獲得,於是取之不盡的排洩物便成為替代品和對敵軍的「餽贈」。士兵將各種人畜的排泄物往鍋裏一倒,然後「開大火」熬煮至「收汁」,煮成滾燙濕潤、柔滑黏稠的「糞汁」,人們甚至美其名:「金汁」。打仗前,把箭頭浸泡在臭氣熏天的「金汁」中,然後朝敵軍射去。這種原料易得、製作簡單的「毒箭」,即使敵人只是擦傷,「金汁」所帶有的病菌亦會從傷處「乘虛而入」,造成傷口感染。如果不及時醫治,「中招」的人基本上九死一生。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這種「重口味」的武器後來更加以改造,不但守城能用,攻城亦能用投石機把一桶桶的「糞汁」投到城中。打仗使用糞便亦成為心理戰的一種,將戰場和敵人弄得臭氣熏天,從而使對方感受強烈的恥辱和厭惡,從而亂其軍心。在二戰的時候,法國游擊隊曾研發了與古代糞水相似的臭味彈「Who Me」。雖然「Who Me」 裏並非裝有排泄物, 但當時發明這種武器的目的是藉着難聞的氣味,噴到德國軍官身上,讓他們聞起來像是大小便失禁,從而令榮譽至上的德國軍官感到羞恥。(不過「Who Me」計劃在開展兩個星期後便告吹。)

(網上圖片)

所以,關羽所中的毒箭,很有可能是「糞箭」,三國時期裏中「糞箭」的名將估計亦並非關羽一人,曹魏的張郃應該也身受其害,甚至命喪黃泉。《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張郃只是被箭矢射中右膝便死去,當中很有可能是中了「糞箭」,因細菌感染而一命嗚呼。當時的史書或因中「糞箭」並非甚麼韾香之事,只好以「毒箭」、「飛矢」代替,以免傳為笑柄。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現今的一般人遇到糞便都會避之則吉,但對百折不撓、勇敢嘗試的古人而言,殺人的「糞便」卻被他們「玩弄」成救人的良方。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作為文明古國,古人早就發現一些有毒的動植物,並從中提取毒素。毒箭最初用於捕獵,以加強對大型野獸的殺傷力。同樣,在戰場上使用毒箭亦能增加己方勝率,於是毒箭便出現在戰場上。

正史《三國志》並沒有記載關羽所中何毒,然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則指出,關羽所中之毒叫「烏頭」:「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植物之一,根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之六》:「(烏頭)取汁煎為射罔……草烏頭、射罔,乃至毒之藥。」將烏頭榨汁並熬製成膏狀,名為「射罔」,將「射罔」塗在箭頭上,便製成「烏頭」毒箭。中「烏頭」毒者,輕則神經麻痺、噁心、呼吸困難,重則心律紊亂、心室顫動甚至猝死。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古代毒箭用到的毒物,大多是從植物或動物身上提取的毒素,如蛇毒、蝥毒、蠱毒、烏頭、巴豆等。雖然使用毒箭確實能為敵軍帶來更大的傷害,但事實上,毒箭傷人的成本太高。古代提煉毒素的過程錯綜複雜,花費不菲,另外,古代戰場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出征,戰場上用到的箭矢不可估量,又怎會有那麼多的毒用來給箭塗? 

當然也不能否認敵軍見對方是關羽而「特別厚待」的可能,不過,在情在理,關羽中的毒很有可能不是「烏頭」,而是「細菌病毒」。這個「細菌病毒」人皆有之,隨處可見,卻難以啟齒。

烏頭(網上圖片)

烏頭(網上圖片)

排泄物,往往是令古代軍隊煩惱的一環。一般打仗的士兵成千上萬,堆積如山的排泄物,稍有不慎便會污染水源、環境,引發瘟疫,使致「三軍未動,士兵先不行」;排泄物處理不當更會洩露軍情。敵軍能根據排泄物的數量來判斷我軍人數,甚至從排泄物的成分、乾硬程度來判斷士兵的糧食和移動距離等,所以古代的士兵是不會隨地大小二便,在安營扎寨的時候會建立「廁所」,集中處理排泄物,以免洩露軍情。但那些收集得來的排洩物又如何是好?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毒又難獲得,於是取之不盡的排洩物便成為替代品和對敵軍的「餽贈」。士兵將各種人畜的排泄物往鍋裏一倒,然後「開大火」熬煮至「收汁」,煮成滾燙濕潤、柔滑黏稠的「糞汁」,人們甚至美其名:「金汁」。打仗前,把箭頭浸泡在臭氣熏天的「金汁」中,然後朝敵軍射去。這種原料易得、製作簡單的「毒箭」,即使敵人只是擦傷,「金汁」所帶有的病菌亦會從傷處「乘虛而入」,造成傷口感染。如果不及時醫治,「中招」的人基本上九死一生。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這種「重口味」的武器後來更加以改造,不但守城能用,攻城亦能用投石機把一桶桶的「糞汁」投到城中。打仗使用糞便亦成為心理戰的一種,將戰場和敵人弄得臭氣熏天,從而使對方感受強烈的恥辱和厭惡,從而亂其軍心。在二戰的時候,法國游擊隊曾研發了與古代糞水相似的臭味彈「Who Me」。雖然「Who Me」 裏並非裝有排泄物, 但當時發明這種武器的目的是藉着難聞的氣味,噴到德國軍官身上,讓他們聞起來像是大小便失禁,從而令榮譽至上的德國軍官感到羞恥。(不過「Who Me」計劃在開展兩個星期後便告吹。)

《咱們穿越吧》是中國一齣歷史體驗真人秀,片中沈騰中了「金汁」(節目組預先準備的馬糞)後一臉苦相(48:20-53:59),令人哭笑不得。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所以,關羽所中的毒箭,很有可能是「糞箭」,三國時期裏中「糞箭」的名將估計亦並非關羽一人,曹魏的張郃應該也身受其害,甚至命喪黃泉。《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張郃只是被箭矢射中右膝便死去,當中很有可能是中了「糞箭」,因細菌感染而一命嗚呼。當時的史書或因中「糞箭」並非甚麼韾香之事,只好以「毒箭」、「飛矢」代替,以免傳為笑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現今的一般人遇到糞便都會避之則吉,但對百折不撓、勇敢嘗試的古人而言,殺人的「糞便」卻被他們「玩弄」成救人的良方。

《本草綱目》記載:「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搗末,沸湯沃服之。傷寒熱毒,水漬飲之,彌善。新者,封疔腫,一日根爛。」即喝煮沸的糞便水可以解諸毒。糞便其實是一種中藥,例如中藥「金汁」,主治熱疾(發燒)中毒,這裏的「金汁」製作工序繁瑣:首先糞便必須在深秋入冬期間使用十一、二歲的健康男孩糞便,然後將收集回來的糞便,加入井水和紅土,經多道工序,最後埋入兩米深的泥土裏存放至少20至30年,形成中藥,裏面的糞水存放越久越清,功效越好。

大家不要因「金汁」的原料是糞便便感到噁心,事實上「金汁」的原理與乳酸菌飲料的發酵工藝沒有太大差別,用後確實對患者有正面效益,經過處理後的糞便使原來糞便當中的有害菌如大腸桿菌消亡殆盡,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則在厭氧和兼性厭氧的環境下成為絕對優勢菌群;而原來糞便的氣味也會在漫長的密封過程中揮發殆盡,所以中藥「金汁」幾乎無菌無色無味。萬一將來發高燒,需要降降火,嘗試一下老祖宗的秘方「金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創意和智慧,既想到把糞便應用在戰場上,又能把它「當涼茶飲」,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