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全球首創靈敏度高達94% 中大以糞便非入侵式偵測大腸癌

社會事

全球首創靈敏度高達94% 中大以糞便非入侵式偵測大腸癌
社會事

社會事

全球首創靈敏度高達94% 中大以糞便非入侵式偵測大腸癌

2021年07月28日 12:41 最後更新:12:50

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過往主要透過入侵性大腸鏡檢查來預防,中大醫學院的研究發現,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M3基因),可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與大腸鏡檢查相若,此研究屬全球首創,亦是非入侵性檢查。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該研究歷時超過10年,研究團隊分析超過1100名癌症病人的糞便樣本,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成功識別出一組共4種的特定細菌基因,用以檢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比起目前非入侵性篩查的「大便隱血測試」高得多,「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的靈敏度分別只得50%和不足10%。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此項新檢測技術,更可擴展至偵測瘜肉復發,研究團隊跟進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患者的相關細菌基因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結果證實,利用相關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亦是首個可準確檢測瘜肉復發的非入侵性測試。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說,新技術不但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及大腸瘜肉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鏡治療,更可以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及有關檢查帶來的潛在風險。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亦指,細菌基因檢測可讓醫療資源更用得其所,對患者本人以至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分配都有重大意義。

參與研究的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資料圖片

參與研究的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42萬人接受資助大腸癌篩查 16%呈陽性2900人確診

2024年03月22日 10:13 最後更新:11:05

衞生署至今資助超過42萬名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16.3%的檢查結果呈陽性,當中2900人確診大腸癌,近六成屬於早期。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方蕙表示,若能盡早發現大腸癌,可以為患者進行適切治療跟進,醫好及生存的機會能大大提升。

大腸癌篩查計劃宣傳海報。資料圖片

大腸癌篩查計劃宣傳海報。資料圖片

方蕙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說,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男性的發病率較女性高,而隨著年齡增長,患大腸癌的風險亦會增加,60歲以上及70歲以上這兩個組別人士的風險特別高。

方蕙說,現時計劃下的合資格人士是50歲至75歲,因為這個年齡組別人士,相較其他年齡人士風險較高,專家工作小組每年都會開會,並參考海外數據,決定計劃是否需要調整。

衞生署以短片教導市民採便步驟。衞生署影片截圖

衞生署以短片教導市民採便步驟。衞生署影片截圖

家庭醫生林永和在同一節目說,發覺有不少市民仍未了解大腸癌篩查計劃,但經過當局宣傳和傳媒報道後,越來越多市民諮詢及主動表示希望參加。林永和說,鼓勵合資格市民參加計劃,如果發現有腺瘤等,可以早些切除,大大減低成為癌症的風險。

市民採便後交到樣本收集箱。衞生署影片截圖

市民採便後交到樣本收集箱。衞生署影片截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