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多國嘗試「與新冠病毒共存」 頂不順限聚 選擇躺平了

博客文章

多國嘗試「與新冠病毒共存」 頂不順限聚 選擇躺平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多國嘗試「與新冠病毒共存」 頂不順限聚 選擇躺平了

2021年07月31日 10:28 最後更新:10:30

7月25日,印度新德里,工作人員在電影院進行消毒。當日,新德里地區的電影院和劇院重新開放,但接待量不得高於50%。7月25日,印度新增確診病例超3.8萬例,確診病例位列全球第2。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舊嚴峻,但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不少地方,各地政府正在鼓勵人們回歸日常節奏:地鐵、辦公室、餐廳和機場人滿為患,人們嘗試著「與病毒共存」。

《紐約時報》的報道。

《紐約時報》的報道。

全球科學家警告稱,目前,傳播性更強的變異病毒正在全球肆虐,即便是疫苗充裕的國家如美國,也不能確保安全。《紐約時報》稱,近一周來,美國平均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超過5.1萬例,僅7月23日就增加了8.2萬多例。

新一波疫情面前,不少國家選擇了「躺平」。英國取消了幾乎所有疫情限制措施;德國允許已經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出行而不必隔離;意大利在戶外戴口罩的規定大多已取消;新加坡的購物中心正常營業……

「你得告訴民眾,我們會有很多病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教授、新加坡衛生部國家感染防控委員會主席戴爾·費捨爾對《紐約時報》說,「這就是計劃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放開管制。」

7月25日,新加坡新增確診病例125例,新冠肺炎感染者總數超過6.4萬例。《紐約時報》稱,隨著新增病例數再度達到兩位數,焦慮的情緒在新加坡民眾中蔓延。由於邊境再度關閉,許多人遭遇挫敗感,認為即便大費周章也難防感染。

「我們的人民已經疲憊不堪。」新加坡幾名部長今年6月在該國《海峽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所有人都在問,這場疫情何時結束,如何結束?」

新加坡一度試圖學習「與病毒共存」,快速反彈的疫情打破了這一計劃。實施逐步放鬆限制的計劃後不久,疫情在新加坡多家卡拉OK廳和一個大型漁港蔓延。7月20日,新加坡政府宣佈再次收緊防疫措施,包括禁止一切堂食服務。

為因應本土疫情升溫,新加坡再度宣布緊縮防疫措施。

為因應本土疫情升溫,新加坡再度宣布緊縮防疫措施。

在美國,各地的抗疫政策差別很大。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加利福尼亞和紐約等州的疫苗接種率很高,未接種疫苗者在室內仍需戴口罩;亞拉巴馬和愛達荷等州的疫苗接種率較低,亦沒有戴口罩的規定。一些學校計劃要求在校學生接種疫苗,但多個州已經禁止公共機構實施此類措施。

歐洲的情況各不相同:在德國,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可以在餐館用餐,旅行不需要接受14天的隔離;在意大利,只有在進入商店或擁擠空間時才需要戴口罩;英國已經取消了幾乎所有限制,酒吧、餐館和夜總會人滿為患。

在大多數「限制」不復存在的情況下,英國衛生部門敦促人們重視「個人責任」。英國《衛報》報道稱,英國衛生大臣賽義德·賈維德在解封前夕被檢測出感染新冠肺炎,他曾在6月表示,英國需要「學會與這種病毒共存」。但民意調查顯示,英國公眾更傾向於以更漸進的方式重新開放。

在意大利米蘭,當地爆發反對推行「數字綠色證書」的遊行。抗議者認為,人們應該擁有選擇是否接種疫苗的自由。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流行病學家邁克爾·貝克是新西蘭「新冠肺炎消除策略」的制定者之一。他對《紐約時報》表示,那些試圖在重新開放的道路上「走捷徑」的國家,正在把未接種疫苗的人置於危險之中,在拿他們的生命賭博。

「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這個時候,一些國家似乎真的確定,自己足夠瞭解這種病毒在人群中的表現,並選擇了『是的,我們將與之共存』。」貝克說。

《紐約時報》指出,實際上,科學界目前仍未完全瞭解新冠病毒。人們唯一確定的是,不能像對待流感那樣對待新冠病毒,因為新冠病毒要危險得多。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產能過剩」?分析:美國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

2024年04月18日 13:02 最後更新:13:18

美國財長耶倫16日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聲稱解決產能過剩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有助中國經濟發展。中國駐美使館對此予以駁斥。

「誠然,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指出,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所謂「產能過剩」,是美國政客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作為著名經濟學家,耶倫近期無視經濟學常識,持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受到多方駁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耶倫本月4日至9日訪華,是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內閣成員。8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雙方就發展中國家債務處理、世界銀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改革、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等全球性挑戰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意在多邊渠道下就相關問題繼續保持溝通與合作。

廖岷表示,中美達成以下新的共識成果:一是由兩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介紹,所謂「平衡增長」,包括許多議題:各國如何平衡自身的供給和需求,如何平衡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發展利益,如何平衡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等。

「平衡增長」一詞同樣暗示了美國的兩面性。呂祥認為,美國既想要借中國市場發展自身,又要打壓中國高新技術和優勢產能的崛起,這種兩面性對華政策預計會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至於耶倫等美國政客近期炒作「產能過剩」,呂祥表示,此舉實質上是希望中國給美國留時間。同時,「這些話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以配合現任總統拜登的連任競選。

去年9月,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重要共識,根據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耶倫達成的共識,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

「經濟工作組」由中美兩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金融工作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