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駁回原告小米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本案受理費一萬三千八百元由原告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擔。」日前,成都互聯網法庭對小米科技公司告網絡博主名譽權糾紛案作一審宣判。此案是成都互聯網法庭成立以來的審理的第一案。目前,內地已在杭州、北京、廣州、成都開設互聯網法庭,進入探索互聯網空間司法治理的「快車道」,審理了一批具有規則引領意義和重大影響的案件。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海量涉網糾紛也隨之出現,令傳統法院承受巨大壓力。內地的互聯網法院應運而生,杭州互聯網法院於一七年八月正式掛牌,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所專業互聯網法院。一年後,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相繼成立。中西部的首個互聯網法庭今年五月也在成都掛牌成立。
  截至去年十二月,內地網民規模高達近十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七成。近十億網民構成了全球最大的數字社會,去年數字經濟規模更達四十一萬億元,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各種電商平台迅猛發展、直播、短視頻等傳播形式不斷出現,新型知識產權糾紛紛至沓來,僅杭州法院受理的電子商務案件,就從二○一三年的六百件,躍升至二○一六年的一萬多件。
  杭州互聯網法院副院長王江橋指出,互聯網法院的誕生有着極強的現實需求,「急需在司法層面有一個專門的法院,有專業的隊伍、專業的技術手段去處理」。據人民網此前報道,杭州互聯網法院偌大的立案大廳一派靜謐,沒有傳統法院的人頭攢動,進入這裡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真安靜」。
  「每天來現場立案的人屈指可數。」杭州互聯網法院的工作人員介紹,現場「靜悄悄」的背後是互聯網法院「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火熱」。起訴、立案、庭審、執行等等,這些工作全部轉移到線上進行。曾經耗資勞神的打官司,如今變得如同「網購」一般便捷。
  杭州互聯網法院掛牌後的第一宗案件——《後宮甄嬛傳》作者吳雪嵐(筆名流瀲紫)告網易侵害作品網絡傳播權案,審理全程僅用時二十多分鐘,北京的原告和杭州的被告均沒有出現在法庭上。
  自成立以來,杭州、北京、廣州三所互聯網法院遇到的棘手案件不勝枚舉:比特幣是否具有商品屬性?微信表情包是否構成版權保護?網絡侵害人格權的邊界如何釐定……互聯網法院通過審定一宗宗典型案件,劃定了網絡參與者的行為邊界。目前,上述三所互聯網法院已受理了總量超過了二十萬的案件。
  另一邊廂,新冠疫情一夜之間讓各地法院搖身一變「互聯網法院」,紛紛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訴訟活動。北京互聯網法院去年總結一年多來在線庭審經驗,出台並公開發布《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訴訟庭審規範》,就在線訴訟的庭審環境、庭審紀律等予以規範,為全國法院在線訴訟規範提供先行經驗。
  「沒想到這樣特殊的時期,不出家門就能快速立案,太感謝你們了。」安徽合肥一名當事人這樣說道。據最高法數據顯示,去年二月三日到三月二十日,全國法院累計網上立案近五十五萬件,網上開庭十一萬多次,電子送達一百六十萬余次,網上調解二十萬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