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未來特首有「人民情懷」嗎?

博客文章

未來特首有「人民情懷」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未來特首有「人民情懷」嗎?

2021年08月02日 19:44 最後更新:19:57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7月16日出席「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專題研討會的講話全文,最近才公佈全文。不看全文,不能全面了解阿爺對治港者提出要求的思路。

夏主任的演講可以歸納為7個變化+4個期望+5個要求。

他先說《港區國安法》生效後發生的7個變化,當中最關鍵是徹底粉碎了港版「顏色革命」的圖謀,告別動盪不安的局面。結論是《港區國安法》十分有效。

既然有效,就要進一步落實。4個期望指全面落實《港區國安法》的期望:

1. 特區政府及其管治團隊堅決扛起全面落實香港國安法的責任。當中提到法官和公務員,也講到在傳媒、教育等重點領域,撥亂反正的工作穩步推進。炮轟教協,早有預示。

2. 香港警隊嚴正執行香港國安法。

3. 香港社會各界愛國愛港人士眾志成城「撐國安」。

4. 國際社會正義力量仗義執言,形成支持中國維護國家安全正義立場的強大聲勢。

接著入戲肉,訂了國安法,完善了政制,接著就要選出德才兼備的治港堅定愛國者,解決市民面對的問題,夏主任提出5個要求:

1. 善於在治港實踐中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做立場堅定的愛國者。敢於同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損害香港繁榮穩定的言行作鬥爭。

2. 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做擔當作為的愛國者。具有戰略思維和宏闊眼光,注重調查研究和科學決策,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消除影響香港社會政治生態好轉的各種痼疾,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有效破解住房、就業、醫療、貧富懸殊等突出問題,不斷提高特別行政區治理能力和水準。

3. 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做為民愛民的愛國者。樹立市民至上的服務意識,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始終貼基層、接地氣。特別是要聚焦廣大市民關注的事,花大力氣採取務實有效的辦法加以解決,每年辦幾件讓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以施政業績取信於民。

4. 善於團結方方面面的力量,做有感召力的愛國者。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破門戶之見,遇事多溝通、多交流、多諒解、多補台,在愛國愛港的旗幟下促成最廣泛的團結,在建設更美好的香港這一大目標下匯聚最強大的合力。

5. 善於履職盡責,做有責任心的愛國者。對新選舉制度下產生的管治者,廣大市民期待很高,希望他們展現出新氣象新風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工作的實際成效來贏得廣大市民的口碑,不辜負中央的期望。

睇完夏主任講話全文,有一點體會:

1. 5個要求指向性很強,與新選制關聯。阿爺希望新制度能選出立場堅定,同時有能力、能做事、做到事的治港者。關鍵要解決問題,不是做了就算,不理果。

2. 講話強調了人民至上的精神。夏主任要求治港者要抓住了市民所思所想所盼,體現的是人民情懷,不是官僚情懷,「每年辦幾件讓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要求相當具體,現在的官員做得到嗎?

3. 直指香港有深層次矛盾。特區政府高層不承認香港有深層次矛盾,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現象。夏主任差不多直斥其非,說要「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直接羅列香港住房、就業、醫療、貧富懸殊等各種「痼疾」,而房屋就是當中的核心問題,所以才會提出在2049年告別籠屋、劏房。

未來香港的參政者,要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否符合這5大條件,特別是有無能力去「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去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無條件者,就不要花時間去玩了。

我一直講誰當未來特首,先不要講誰做,要先講條件。核心是心繫人民,香港的官員真的愛民嗎?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