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集中主力70萬人進行了遼瀋戰役。中央軍委根據東北在戰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選定東北為殲滅敵人重兵集團的戰略決戰的首戰目標。這是在錦州城下等待總攻信號的我軍炮兵群。新華/TAKEFOTO

1948年11月2日,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遼瀋戰役勝利結束。遼瀋戰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這是司號員吹響勝利的號角。新華/TAKEFOTO

遼瀋戰役:

1946年6月爆發的全面內戰,經過兩年作戰,國共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總兵力相比,已由戰爭初期的1比3.4上升為1比1.3。到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時,隨著敵強我弱的懸殊情況的改觀,解放軍開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戰略目標

毛澤東提出5年左右打倒國民黨

為調整軍事部署,1948年8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將“分區防禦”改為“重點防禦”,確定以北平(今北京)、西安、漢口、徐州、瀋陽為5大據點,固守東北,確保華北和西北,集中主力同解放軍爭奪華中的作戰方針。

中共為加快戰勝國民黨的步伐,做好迎接勝利的各項準備,於9月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報告提出,大約需要5年左右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會議強調要把戰爭打下去,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直到取得最後勝利。會後,解放軍相繼在東北、華東、中原、華北、西北各個戰場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秋季攻勢。

為實現「中央九月會議」的戰略目標,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運籌帷幄,精心部署要把戰爭繼續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準備打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並逐步形成了舉行戰略決戰的方針。由此,抓住戰略決戰的時機,正確果斷地組織了史無前例的遼瀋、淮海、平津3次大戰役。

濟南戰役

國民黨以大城市為主的重點防禦開始崩潰

在秋季攻勢作戰中,華東野戰軍進行的濟南戰役,是對整個戰局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濟南城牆高厚,工事堅固,防區分內城、外城和商埠3個部分。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主席王耀武率領3個整編師共11萬餘人,駐守該城。蔣介石揚言:無論華東戰局如何變化,濟南決不可放棄。

中央軍委決定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的「攻濟打援」戰役後,由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統一指揮;攻城部隊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東野戰軍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指揮。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攻城部隊的東、西兵團,在“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下,迅速突破敵軍的外圍防線。

敵西守備區指揮官、整編九十六軍軍長兼84師師長吳化文,本來對解放軍作戰就畏懼三分,加上與王耀武有矛盾,對蔣介石失去信心。由此,華野對吳採取一面堅決攻打,一面爭取戰場起義的方針。根據中共華東局的指示,濟南市委專門成立了爭取吳化文起義工作的領導小組。吳在多次動搖與反覆之後,與濟南市委溝通了電台聯繫。在戰鬥打響前,市委將攻城日期正式通知了吳本人。16日這一天,王耀武曾給吳化文打8次電話,要他到「綏區」開會,而控制電話的內部工作小組,假意應付王耀武說:“吳軍長到前線視察陣地去了”。同時又利用電話,以吳軍長的名義命令副師長參加「綏區」會議。吳起初不願撤出全部陣地,當攻城部隊向吳部陣地發起猛攻時,吳才下定決心走起義的道路。在強大的軍事打擊及政治攻心和教育爭取下,吳化文於19日率部2萬餘人按計劃撤出陣地,在濟南郊區正式宣佈起義。吳化文部起義,打亂了敵之防守計劃與部署,客觀上減輕了攻城的難度,對解放軍攻克濟南起了相當作用。接著,東、西兵團攻佔外城大部地區,向濟南內城發起總攻,經過8晝夜的血戰,全殲內城守敵。王耀武化裝潛逃至壽光縣時被活捉。9月下旬,起義部隊經過整頓,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吳化文任軍長。

濟南戰役共殲國民黨軍10.4萬餘人(包括起義2萬人),活捉王耀武以下高級將領23人;解放軍傷亡2.7萬人。濟南戰役,闖過了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堅固設防大城市的攻堅戰,被稱之為「闖關」之戰。此役標誌著國民黨軍以大城市為主的重點防禦開始崩潰,由此拉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補白

國民黨士兵

踏進「解放門」

解放戰爭打到中後期,許多國民黨的將士都開始疑惑,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戰。許多官兵在被俘虜後,主動編入共軍成為「解放戰士」。王樹增在《解放戰爭啟示錄》中提到,渡江戰役時共產黨軍隊達到400多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連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解放戰士」。

遼瀋戰役打廖耀湘兵團,1948年10月27日凌晨,東北野戰軍以胡家窩棚為中心,發起了最後總攻。數十萬人馬在一個漩渦般的戰場上急速地周旋,被追殲的國民黨軍在方向不明中四處奔跑,看見身邊的人扔了槍舉起手就跟著舉起手,最終8.7萬餘人被俘虜。

按照條例,抓了俘虜是要甄別的。可數百數千名俘虜來自好幾個番號完全不同的部隊,政工幹部除了重點清查團以上軍官,特別是那些可能藏在俘虜群里的師長、軍長以外,不可能一個人一個人地做工作。

最後,索性用樹枝臨時搭了一個門,上貼「解放門」三字。願意跟著共產黨部隊參軍的俘虜,從門裏走過,就算被“解放”了,門那邊就握手擁抱成為同志和兄弟。不願意的從門邊走,給兩塊大洋回家。最後,有三分之二的國民黨士兵踏進了「解放門」。 趙瑩瑩 J201

遼瀋戰役

中央軍委批評林彪

對作戰方針猶豫不決

在濟南解放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因勢利導,及時地組織了遼瀋決戰。是時,東北野戰軍(簡稱東野)有70餘萬人,加上地方部隊共達105萬人;國民黨的總兵力為55萬人,龜縮於長春、瀋陽、錦州3個互不相連的孤立據點,物資供應短缺,軍心渙散,士氣低落,蔣介石驚呼東北各要點「皆成瓮中之鱉」。對此,國民黨軍決定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確保瀋陽、錦州、長春,相機打通北寧路”的方針,重新調整作戰部署: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所部10萬人,守備長春,在北線牽制東野部分主力;東北「剿總」副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指揮15萬人,守備錦州地區,確保關內外陸、海的聯繫;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坐鎮瀋陽,直接指揮30萬人,確保瀋陽並支援長春和錦州。

示中共東北局和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林彪、羅榮桓等,指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林彪雖複電表示同意,可是在先打長春還是南下控制北寧線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首鼠兩端。4月,林彪等以南下北寧線或入關作戰,道路和補給均有困難為由,向軍委提出“目前只有打長春的辦法為好”。軍委有保留地批准了先打長春的建議,同時指出“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5月下旬,東野攻打長春沒有達到殲滅更多敵人的預期目的,林彪等由此認為,攻打長春可能遇到由瀋陽、錦州北上的20萬增援之敵的威脅,硬攻長春帶有很大的冒險性,於是放棄勉強和被動的攻打長春計劃,改為對長春“久困長圍”,即以最大主力執行南下作戰。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聞訊大喜,於7月下旬複電,同意東野改為以主力南下作戰的新建議,並批評說:“在你們準備攻擊長春期間,我們即告知你們,不要將南進作戰的困難條件說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將自己限制起來,失去主動性。”林彪此時對南下作戰的困難仍顧慮重重,故未能確定部隊南下日期。8月下旬,在軍委和毛澤東的嚴厲批評下,林彪才開始擬定南下作戰的具體計劃。9月上旬,中央軍委和東野經過反覆醞釀與磋商,終於將作戰方針最後確定下來。中央軍委電示林彪等,現在應該準備使用主力於北寧線,“而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

又表示了「攻錦州」之決心。10月3日,中央軍委複電林彪等,要求“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劃不應再改”,並批評說:在5個月前,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2個月前,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你們卻又因敵情並不很大的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不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強調“只要打下錦州,你們就有了戰役上的主動權;而打下長春,並不能幫助你們取得主動權,反而將增加你們下一步的困難”。林彪經過一度猶豫、顧慮後,才堅定了攻取錦州的決心。4日,軍委致電林彪等,高興地說:“在此之前我們和你們之間的一切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希望你們按照你們3日九時電的部署,大膽放手和堅持地實施,爭取首先攻克錦州,然後再攻錦西。”

補白

令人心倒戈的「喊話」

在對國民黨軍隊形成包圍之勢後,共產黨最常用的策略就是前沿的大規模「喊話」,“趕緊過來吧,這邊有肉包子”、“兄弟趕緊過來吧,回家吧,你們家分地了”。特別是“分地”的話語,造成國民黨軍隊成建制地投誠。

《解放戰爭》一書描述了幾處殺傷力巨大的「喊話」:

1948年11月21日,淮海戰役,華東解放軍對黃百韜兵團發起最後的衝擊。在尤家湖村,出現了一道奇異的場景:無數只土喇叭環繞著尤家湖村,解放軍官兵扯開嗓門講政策、喊口號,被俘的第25軍官兵也跟著張三李四點名道姓地讓守軍放下武器趕快過來吃饃。於是,村莊里死寂一片,沒有一星燈火;村莊外火把熊熊,喊聲不斷。

1948年11月27日,淮海戰役,廖運周率領110師發動起義。在雙堆集的一片樹林裏,喘息平靜之後的110師士兵,發現樹林裏的草叢中有很多粗布口袋,打開一看,是大米、白面、豬肉、粉條、鹽巴和白菜,許多未吃飽的官兵頓時歡呼起來。

1949年1月,包圍陳官莊時,華東野戰軍的一名年輕的排長,覺得喊話撒傳單不過癮,竟然讓國民黨軍投誠人員帶路,親自跑到敵人的戰壕里當面做工作,並很快帶回一個連的官兵。

趙瑩瑩

東北解放

從根本上改變了

敵我力量的對比

在錦州戰役中,戰況空前慘烈的塔山阻擊戰,是最精彩的一幕。塔山,是一條10公里寬的起伏地帶,只有幾處村落和一些小高地,無險可守,是錦西敵人北援錦州的必經要道。戰鬥打響後,國民黨軍在海空軍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向塔山全線發起猛攻,敵人從海上、從空中、從山頭每天以上萬發炮彈向野戰軍轟擊。東野第四縱隊在第十一縱隊等部的配合下,擊退了3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數十次攻擊。經過6晝夜鏖戰,反覆與敵爭奪,白刃肉搏,陣地寸土未失,終於完成了阻擊任務,殲敵6000餘人;野戰軍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有的班、排戰鬥到只剩下1個人,仍堅守陣地,保障了兄弟部隊全殲錦州守敵。10月15日,東野攻克錦州,全殲國民黨守軍8個師及地方部隊,俘獲東北「剿總」副司令范漢傑及以下高級軍官36人、官兵8.8萬餘人,共殲敵10.8萬餘人。攻克錦州,最後封閉了東北敵軍逃路,造成對國民黨軍“關門打狗”之勢。戰役進程表明,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於集中主力迅速打錦州的決策,是非常英明的。敵人喪失了錦州,實際上等於失去了全東北。

東野從6月下旬起,正式對長春進行封鎖圍困。數月之後,這座孤城處於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軍心民心渙散恐慌的絕境。在中共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據守長春的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深明大義,毅然率部2.6萬官兵起義,撤出長春。接著,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和第七軍軍長李鴻率部4.7萬人全部放下武器,長春宣告和平解放。

錦州、長春的解放,完全切斷了衛立煌集團向關內撤退的陸上通道。10月下旬,遼西會戰打響。東北野戰軍在黑山、大虎山以東地區展開對廖耀湘兵團的圍殲,大膽穿插於敵各部之間,實施分割圍殲,全殲守敵10萬餘人,廖耀湘以下官兵8.7萬餘人被俘,取得了全殲東北敵軍的決定性勝利。11月1日,東野第一、第二縱隊向瀋陽發起總攻,當天下午國民黨守軍投降,瀋陽宣告解放,共殲敵13.4萬餘人。

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首個大戰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及地方部隊47.2萬人;野戰軍傷亡6.9萬餘人。此戰役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不僅實現了全東北的解放,而且為加速華北的解放乃至全中國的解放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有論者認為,過去一味指責林彪在遼瀋戰役中是右傾戰略指導的錯誤,是不客觀的。林彪在戰役前期表現得猶豫不決,錯失了若干有利戰機,但1948年10月定下攻錦州的決心後,執行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作戰方針,在短短1個月內,與羅榮桓等領導人一起,指揮部隊攻克錦州,並接連取得了和平解放長春、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和全殲瀋陽守敵的巨大勝利。正如陳雲1983年所說:「林彪作為四野的司令員,在當時正確的地方,我們也不必否定。」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