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對金牌的評價令人無語

博客文章

美國對金牌的評價令人無語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對金牌的評價令人無語

2021年08月05日 19:26 最後更新:21:21

東京奧運會接近尾聲,中國在金牌榜上仍然領先美國。不過美國最近對金牌的評價,令人無語。特別是美國傳統的大報,處理有失風範。

首先是獎牌榜,《紐約時報》列出獎牌榜,惹人爭議。7月28日,東奧進入第5日,《紐約時報》公佈獎牌榜,美國名列榜首,中國和日本分別排第二和第三。細看之下,發現該獎牌榜有古惑。美國之所以排第一,原來這個榜以奪得獎牌總數排名次。美國金銀銅獎牌總數有30面,排榜首,中國有27面、日本有22面,分別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不過,如果只計金牌,日本取得13面,中國12面,美國10面,以金牌計,應該是日本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

事實上,看奧委會官方網站上的獎牌榜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獎牌榜,都是以金牌數量來排名。《紐約時報》的排名方式,顯得另類,其中一名《紐約時報》的網友留言說:「我不確定這是虛偽的、絕望的、還是可悲的,很可能是三者皆有。」

《紐約時報》可能也注意到其獎牌榜的排名方式被人垢病,便刊登了一篇題為《東京奧運誰在獎牌數上領先》的文章。文章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說:「究竟應該以獎牌總量還是金牌數量來排名,會更勝一籌呢?或許兩者都不是,較理想的方式在二者之間。」

美國即使是號稱最嚴肅認真的權威媒體,好像也接受不到美國在奧運金牌排第二這個事實。其實,不單是奧運獎牌榜,早前在全球抗疫的排名,《彭博》已搞出一個美國排第一的抗疫成功榜。《彭博》把疫情中最重要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剔走不計,另外,又將嚴格的抗疫措施列為負面條件,結果就把全球因疫情死得最多人的美國推上全球抗疫榜的榜首。

不單只排名榜,美媒對中國在獎牌榜領先充滿著一股醋意。《紐約時報》較早前便有一篇報道,題為《中國運動機器的唯一目標:不計任何代價拿下最多金牌》。文章指中國為運動員設定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國家榮耀贏得金牌,銀牌銅牌都不算數。在本屆的東京奧運會,中國派出413名運動員,是2008年以來中國最大規模的奧運代表團,目標是取得金牌的第一名。《紐約時報》的報道又指中國的體育體制生根於蘇聯體制,政府將數萬名兒童物色出來,送進2000多所政府經辦的體育學校進行全日制訓練,為了獲得拿到金牌的最大機率,政府將重點放在西方國家資源較不足的項目,或是奪金機率大的項目。又說中國把「能把子彈堆在手掌上的孩子被派去練射箭,雙臂展開長度令人讚嘆的農村女孩被叫去練舉重。」而物色的孩子主要來自農村。

據《紐約時報》的描述,中國的運動員就像機器一樣,無面目、無個性,只是國家訓練出來的機械人,做人只為爭金。

但實情並非如此。中國今屆奧運奪得第一面金牌的射擊運動員21歲的楊倩,是清華大學管理系的高材生,她樣子甜美可愛,釀著粉紅水晶指甲,就知道她來自中產階層,並不是什麼來自農村的「機械人」。她和西方國家的運動員一樣,都是因為熱愛運動,努力取得成就,成為奧運冠軍而已。

美國另一家大報《華爾街日報》亦在7月30日刊載文章,題為《奧運獎牌不再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這很好。》文章提到「長期以來,奧運會獎牌數量都被視作一個國家價值的體現,這是國家成就容易量化的指標。」文章總結美國人內心的焦慮:「我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金、銀、銅牌,然而一旦這些獎牌增長速度不夠快,我們就會確信有什麼不好的事情將會發生,儘管我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之後用了大量筆墨去試圖緩解這種憂慮。一方面承認奧運會成績與國際聲望存在著微妙的聯繫;另一方面又認為,奧運會並不在於運動員拿下了最多的獎牌,而首先在於奧運會為公開競爭提供了平台。在作者眼中,「美國的軟實力不需要完全通過獎牌數量來體現,比如美國運動員的退賽,就向世界展示了美國自由和民主的軟實力。 」文章指「美國體操名將拜爾斯以精神健康為理由退賽。拜爾斯能夠自由地將自己的健康放在首位,而沒有為了追求聲望而損害健康,這本身就展示了這個國家的情況。」

《華爾街日報》其實是要告訴大家,即使美國在奧運金牌榜上被中國超越,仍然很好,因為美國比中國自由。

看完《紐約時報》的獎牌榜和評論,再加上《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發現她們一方面操弄獎牌榜,務求美國一定要排第一,另一方面又話「沒那麼多金牌也沒問題,因為我比你自由。」其實,美國在獎牌榜落後並不是問題,正如美國的經濟總量,總有一天會被中國超越。出問題的是美國的心態。

中國在百多年前又窮又弱的時候,中國社會已充斥著這種思想。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這種人物的代表。阿Q瘦弱貧窮,頭上長了瘌痢,貼著一塊膏藥。他被人欺負,被人將他的頭按在牆上毆打時,他不會反抗,只會小聲叨念「兒子打老子」。這就是阿Q精神。

從種種現狀,都顯示美國的確開始衰落。其衰落不單顯現在軟硬實力上,而是在心態上衰落。在上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雙方從太空競賽鬥到奧運賽場上,都鬥個不亦樂乎。現時美國又要對中國發動新的冷戰,但見到並美國這種自娛自樂的心態,見不到美國如何在這場冷戰當中可以獲取勝利。美國可能會覺得:「反正輸了也無所謂,我們比中國更民主自由就可以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成者封侯 敗者為寇

2024年03月18日 19:27 最後更新:21:29

藝人王宗堯等衝擊立法會案判決,12個被告判刑4年8個月至6年10個月,王宗堯判囚6年2個月。

暫委法官李志豪判刑時指出,本案所涉暴動在具獨特的憲制地位和象徵意義的立法會發生,過千名示威者案發時肆無忌憚地包圍立法會,行為屬於對特區政府作出挑戰和侮辱,以圖削弱推翻香港憲制,更是對法治的衝擊,所以要對被告重判。

李官指王宗堯的罪行不屬於最嚴重的類別,案發時他現身以示支持和鼓勵 ,故以6年半為量刑起點。但李官不接納王宗堯以逗留時間短為求情因素,指暴動依賴每個人加入而延續,李官又指不論王宗饒的名氣如何,他的行為均可壯大暴動的聲勢和士氣,所以判他入獄6年2個月。

有人認為王宗堯的判刑很重。其實他有幸身在香港,衝入立法會只是坐6年2個月的監,如果他身在美國,可能會被判處20至22年監禁。

這種暴動行為既觸犯法律,亦涉及最高層次的政治。美國和台灣闖入立法機關的例子,可茲借鑑。

一,美國打壓毫不手軟。香港判處闖入立法會者,刑罰最高的那個林錦均,都只是坐牢7年10個月。但美國法庭判處2020年1月闖入國會山莊的暴動者,重罰那一批就由判刑18至22年不等,當中最重的是右翼團體「驕傲男孩」的領袖塔里奧,他甚至不在國會山莊現場,但被指為遙控鼓勵他人加入,就此判處22年監禁。

當日美國國會山莊的暴動,暴力程度比香港低,並無暴力衝門那種行為。示威者進入國會內仍沒有好像香港塗污區徽那種褻瀆國家的行為,但其中一個退休女兵示威者已經被國會保安當場擊斃,其餘的示威者就判重刑。

闖入立法機關,有侮辱政權、推翻憲制的味道。當時美國的右翼示威者就是不滿特朗普敗選,認為選舉舞弊,是想透過闖入議會示威,推翻選舉結果。事件背後的政治含意,等同透過群眾運動發動政變,想推翻合法產生的政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行動最後達不到推翻政權的後果,參與者就落草為寇,被重判入獄,亦是合理賽果。

二,台灣縱容太陽花學運。闖入立法機關的另一個經典情景,是2014年3月台灣一批激進學生,以反對當時執政的馬英九政府想與大陸簽署服務業貿易協議,闖入台灣的立法院,長期霸佔,逼使國民黨政府停止服貿協議。

事件背後充滿了民進黨發動學生衝擊政府的影子,因為兩年之後就是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時計劃參選的民進黨蔡英文並無十足勝算,所以大力鼓動反共議題,激起台獨情緒,太陽花學運佔據立法院事件十分成功,兩年後蔡英文勝選,民進黨亦投桃報李,在多個選區讓出席位給發動太陽花學運的激進學生領袖參選,結果激進學生只組成了一年的政團時代力量,在2016年的立法院選舉中獲得5個席位,一度成為台灣立法院的第3大黨。

從結果倒推,這班學生根本就是由民進黨發動出來的政治刺客,勝者為王,就得到政治分贓。當然最後時代力量上了位也坐不住,之後内鬥式微,這背後有沒有民進黨兔死狗烹式的暗算,也颇堪玩味。

結論是各地闖進立法機構的暴動行為,背後充滿了政治算計。以2019年7.1 闖入香港立法會為例,背後既有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大陸發動貿易戰,想借香港向大陸施壓; 亦有台灣的蔡英文選情落後於韓國瑜,借香港爆發的巨變為自己的選情推波助瀾。殘忍點說,香港的一班激進人士,「人出口佢出手」,結果政變不成,推翻不了特區和中央政府,如今鋃鐺入獄,也屬題中應有之義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