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維港兩岸海濱一段一段的開放,直到今天已完成了二十四公里。另外,海濱的設計和管理模式亦多了變化,令海濱段段有特色。市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海濱地區作休憩用途,跑步釣魚閒坐玩樂,甚至騎單車踩滑板放寵物,各適其適。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隨着海濱逐漸開放,市民興高采烈之餘,要求也愈來愈高。常有朋友問筆者:「海濱幾時會有更多的露天食肆,讓人可以在海濱一邊看風景,一邊享用美食呢?」

對,筆者參與海濱工作十七年來,出席過不少有關海濱規劃的公眾參與活動和會議,常聽到公眾希望海濱可以多些露天餐廳。事實是,世界各地的著名海濱城市,海濱就是一個可以吃喝玩樂的地方。像雪梨的達令港,像新加坡的駁船碼頭和克拉碼頭,像奧斯陸的阿克爾碼頭;沿岸滿布不同種類的餐廳食肆任人選擇。此舉不但為遊人提供享受,也能令城市海濱更朝氣蓬勃。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究竟,在香港海濱找個吃的地方有幾困難?」

香港海濱食肆寥寥可數,露天茶座更是絕無僅有。市民要邊吃邊看海,唯有到海旁的高級酒店、私人會所或碼頭內的食肆。例如尖沙嘴海旁的瑰麗酒店或銅鑼灣的香港遊艇會,又例如灣仔碼頭內的餐廳。這些海濱食肆對一般市民來說,一來選擇少,二來價錢貴,有的更是閒人(非會員)恕不招待。

近年出現零星的海濱茶座,有在觀塘海濱和尖沙嘴香港藝術館的餐廳,開業後生意也尚算不俗。

「那麼,既然別人都做到了,為何我們做不到?」

首先,人家的海濱不但是公園。這關乎城市規劃,例如達令港的海濱與市民生活吃喝娛樂結合,反觀我們的海濱都劃成休憩用地,要增設餐飲又因欠缺水電渠務設施無法成事;就算有,管理部門也不鼓勵,當中又牽涉領取食肆牌照等繁複障礙。

另一方面,海濱人流也是一個重要考慮。開食肆便要有生意才能維持,要海濱食肆成行成市,便要有足夠的人流。香港多段海濱遠離鬧市,交通暢達度仍有待改善,要餐廳有穩定顧客量,還需一段時間。

不過,我們並沒有放棄落實在海濱用餐的夢想,而靈感竟是來自去年初爆發的疫情。因為防疫,政府曾經為食肆堂食設時限。去年七月疫情出現第三波,當局甚至把「限堂令」伸延至午飯時間。就在實施首天,筆者深感不妙:「在外工作的市民往哪裏吃午餐?」午飯時間走到北角海濱,一如所料,不少市民(被逼)在海旁用餐,有坐在長椅上彎着身子吃飯盒的,有蹲在地上用花槽作桌子的,眼前景象實在令人痛心。筆者心裏想:「為何我們不能讓市民舒舒服服地在公共空間用膳?」於是便立即跟發展海港辦事處的團隊研究,在海濱設置餐桌的可能性。

三個月後,我們便在新開放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設置涼亭和餐桌,為市民提供戶外工作(Work From Harbour)和用餐的地方。在「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下,我們不時到現場視察,發現餐桌甚受歡迎。不少市民帶同食物和飲品在海邊開餐,有吃意大利薄餅的,有在附近食店買來炸魚和炸雞的,也有與朋友搞大食會的。後來,我們靈機一觸,既然海濱設置固定食肆要克服重重難關,又既然疫情下市民以手機應用程式上網買外賣已變成日常習慣;怎不來個新嘗試——「海濱叫外賣」?

現實是,只要海濱場地有餐椅餐桌,只要人人一部手機,就可以叫外賣。而且外賣選擇多,平價貴價悉隨尊便,選擇隨時比任何一家海景餐廳還要多。一想到這點子,團隊便立刻着手在「海濱實驗場」推動下一步「進化」。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今天,我們已於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當眼處完成設置「外賣接餐點」,方便市民進行外賣交收。在網上外賣送餐平台的配合下,「卑路乍灣海濱長廊」更已成為相關外賣應用程式可直接定位的送餐地點。遊人只要輸入有關地名或作定位,便可於我們新設的接餐點安心等待美食。

為妥善處理外賣餐盒包裝,我們也加強了長廊的垃圾收集安排,包括增加大型有蓋垃圾桶、增設垃圾桶停放處,以及加強人手管理等,以免用完的外賣包裝造成衞生問題。

上述措施正於「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試行,成功經驗可於稍後推廣至其他「海濱共享空間」。

吳永順(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經已在當眼處設置了「外賣接餐點」,方便市民進行外賣交收。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經已在當眼處設置了「外賣接餐點」,方便市民進行外賣交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