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首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在香港

歷史長河

中國首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在香港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首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在香港

2021年08月25日 10:00 最後更新:11:43

回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香港工人運動與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從早期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到中共直接領導的省港大罷工等,中國共產黨對香港工運發展影響重大。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工人運動。中共一大通過的《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裏,就特別強調了黨在當前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1921年8月11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主要任務之一是組建新工會。

在中共的帶領下,各地工會組織陸續建立起來。1921年3月,蘇兆徵、林偉民等在香港組建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當時香港華人海員長期遭受英資公司與包工頭的殘酷剝削及種族歧視,與洋人海員同工不同酬,工資不到洋人海員的五分之一,還常遭受凌辱、打罵及剋扣工資。

1921年3月,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大灣區之聲)

1921年3月,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大灣區之聲)

1921年9月和11月,香港渣甸和太古船務兩大英資公司的華人海員兩次向資方要求加薪被拒。1922年1月12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第三次向資方提出增加工薪,工會可以介紹工作,簽訂合同時工會有權代表工人等三項要求,遭到船務公司拒絕後,工會宣布罷工。短短一周內,123艘輪船、6500名海員參與罷工,致使香港往英、法、美、日、荷的遠洋航線和廣州、江門、梧州等內河航線完全癱瘓。

香港海員的罷工行動獲得了中共的大力支持,中共廣東支部發表《敬告罷工海員》書;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還發動各地工人成立「香港海員罷工後援會」。香港各行業工人為支持海員鬥爭,運輸工人、產業工人等也加入同盟總罷工。到3月初,總人數超過10萬人,從蔬菜米面到交通運輸全線告急的港英政府管治陷入癱瘓,連港督府都只剩下2名華人佣工,威爾士親王在4月訪港的行程也被迫推遲。

1922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網上圖片

1922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網上圖片

港英當局採取離間、恫嚇、威脅手段對待罷工海員,宣布海員工會為「非法團體」,派出武裝軍警實行戒嚴,封閉海員工會會所,逮捕罷工領導人,從而更加激起了海員和廣大工人的義憤。從2月初起,罷工從要求增加工資的經濟鬥爭,發展成為反抗帝國主義壓迫的政治鬥爭。

3月4日,數千名罷工工人徒步經沙田返回廣州,港英軍警竟向手無寸鐵的工人開槍掃射,當即打死6人,打傷工人一批,造成「沙田慘案」,蘇兆徵領導罷工委員會與港英政府、資本家進行鬥爭,香港各行業實行總同盟罷工,聲援香港海員。迫於壓力,港英政府與外國輪船資本家接受了罷工工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分別增加工資﹔實行新的僱用船員辦法,以減少工頭的中間盤剝﹔撫恤「沙田慘案」死者家屬,賠償傷者醫藥費﹔恢復被取締的工會,釋放被捕工人等。  

海員工人代表合影,前排右三為罷工領導人之一蘇兆徵。網上圖片

海員工人代表合影,前排右三為罷工領導人之一蘇兆徵。網上圖片

1922年3月8日,歷時56天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宣告勝利結束。它是中國工人階級反帝鬥爭的第一次勝利,同時也是中共成立以來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隨後,上海、武漢、廣東、湖南、直隸等省市和航運、鐵路、採礦等行業工人的罷工鬥爭風起雲湧,合計100餘次,參加人數在30萬以上。

1925年5月,上海發生租界巡捕槍殺共產黨員顧正紅的五卅慘案,反帝民族運動浪潮迅速席卷全國。中共廣東區委積極組織策劃省港兩地工人罷工,以支援上海工人的反帝鬥爭。中共中央再次委派中華全國總工會總書記鄧中夏、香港海員工會會長蘇兆徵等組成團隊,召集香港各工會,聯合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罷工委員會」。

6月19日起,香港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罷工,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有逾十萬名工人在蘇兆徵等人的率領下罷工返回廣州。與此同時,廣州英、美、日商洋行和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參加了大罷工。罷工委員會運用罷工、排斥英貨、封鎖香港三項有力武器與港英政府作鬥爭,工人糾察隊在各海口駐防,東起汕頭,西至北海,對千里海岸線實行封鎖,使香港經濟活動陷於全面癱瘓,航運停頓,進出口貿易銳減,商業蕭條。

有關支援省港大罷工的報道。(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有關支援省港大罷工的報道。(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如果繼續對香港作長期封鎖,對廣東的糧食、農產品外銷不利,對沿海農民的生活也有所影響。為了支持北伐戰爭,1926年10月初,罷工工人代表大會決定停止罷工。10日,罷工委員會召集群眾大會,宣告罷工勝利結束,並宣布停止對香港的封鎖。至此,歷時16個月、參與工人總數多達25萬人的省港大罷工宣告結束。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