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彭湃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遭叛徒出賣犧牲年僅33歲

歷史長河

彭湃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遭叛徒出賣犧牲年僅33歲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彭湃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遭叛徒出賣犧牲年僅33歲

2021年08月30日 10:00 最後更新:15:11

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曾高度評價彭湃,稱他是「農民運動大王」,瞿秋白評價他為「中國農民運動第一個戰士」。說他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一書,是從事農民運動者的必讀書。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惑,中國農民運動最早的領袖,不是毛澤東嗎?怎麼成了彭湃呢?毛澤東與彭湃,兩人的確都被稱為「農民運動大王」,他們是當時中國最早看到農民力量的共產黨人。

彭湃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彭湃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彭湃1896年10月出身於廣東省海豐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21歲時東渡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讀書。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他開始研究社會主義學說和馬克思主義,並積極投身反日愛國運動。

1921年回到中國後,他在廣州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並應邀出任海豐縣教育局局長,准備從教育入手進行社會革命的實踐。然而,由於封建勢力的強大,彭湃教育救國的願望很快破滅。於是,他下決心到農村去做實際運動,由此走上了一條嶄新的革命道路。

彭湃脫下西裝,戴上尖頂竹笠,當眾燒毀屬於自己的田契,輾轉奔波於各農村,向貧苦農民宣傳革命道理,號召農民組織起來,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鬥爭。他先後組織成立了「六人農會」和「赤山約農會」,並於1923年1月領導成立了海豐縣總農會。在他的領導和影響下,廣東的農民運動迅速興起。

彭湃(左二)出身於廣東省海豐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

彭湃(左二)出身於廣東省海豐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彭湃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出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和廣東省黨部農民部部長。1924年7月至1925年底,他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並兼任歷屆農講所教員,為廣東乃至全國培養了一大批農民運動骨幹。

彭湃注重從理論上總結農民運動的經驗,他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闡述了農民運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規律性,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關於農民運動的專著,他也由此被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海豐農民運動》是中共黨史上第一部關於農民運動的專著。

《海豐農民運動》是中共黨史上第一部關於農民運動的專著。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彭湃參與發動了南昌起義,擔任前敵委員會委員。此後,他回到廣東,兼任中共東江特委書記,致力於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他的領導下,1927年11月,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海陸豐蘇維埃政權,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率先開展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土地革命。

1928年3月,國民黨糾集強大兵力攻打海陸豐,因雙方力量懸殊,堅持了4個多月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宣告失敗。彭湃率領紅軍和農民武裝轉移到大南山區一帶活動。

1928年11月,彭湃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

1929年8月24日彭湃因叛徒白鑫出賣而被國民黨逮捕,8月30日在上海龍華與楊殷、顏昌頤、邢士貞4人同時英勇就義,年僅33歲。臨終前,他在獄中給周恩來寫下了最後一封信:「……我們在此精神很好。兄弟們不要因為弟等犧牲而傷心。望保重身體為要。」與此同時,彭湃還給自己的妻子留下了一封訣別信:「從此永別,望妹努力前進。兄謝你的愛!萬望保重!餘言不盡!」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彭湃塑像。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彭湃塑像。

如今,當年彭湃領導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活動的中心—「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彭湃故居也成為眾多遊客的打卡點,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民眾前來參觀、憑弔。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