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抗戰中的「風語者」 白族通訊兵助國軍突圍

歷史長河

中國抗戰中的「風語者」 白族通訊兵助國軍突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抗戰中的「風語者」 白族通訊兵助國軍突圍

2021年10月20日 10:00 最後更新:12:05

情報是戰爭的重要資源。簡單來說,提前獲得敵方情報,就能掌握敵人部署,加以準備反擊,便較能輕易獲勝利。因此,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十分重視情報。如何將軍政情報加密,或破解敵軍密訊,必定是勝負關鍵。

《烈血追風》劇照。(網上圖片)

《烈血追風》劇照。(網上圖片)

2002年由吳宇森執導的美國荷里活電影《烈血追風》(Windtalkers) ,講述1942年29名印第安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為美國面對日軍的太平洋戰爭當中擔任譯電員,他們被稱為「風語者」(windtalker),美軍利用他們的土語建立通信術語系統,因為日軍聽不懂,降低通訊被破解風險,是美軍打贏日軍的關鍵。

更多相片
《烈血追風》劇照。(網上圖片)

情報是戰爭的重要資源。簡單來說,提前獲得敵方情報,就能掌握敵人部署,加以準備反擊,便較能輕易獲勝利。因此,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十分重視情報。如何將軍政情報加密,或破解敵軍密訊,必定是勝負關鍵。

台兒莊戰役中,60軍部隊迎戰日軍坦克。 (網上圖片)

2002年由吳宇森執導的美國荷里活電影《烈血追風》(Windtalkers) ,講述1942年29名印第安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為美國面對日軍的太平洋戰爭當中擔任譯電員,他們被稱為「風語者」(windtalker),美軍利用他們的土語建立通信術語系統,因為日軍聽不懂,降低通訊被破解風險,是美軍打贏日軍的關鍵。

台兒莊戰役中的國軍 。(網上圖片)

1938年初,山東省南部的魯南戰場出現緊張局面,特別是台兒莊大捷後的4月中下旬,日軍調集30餘萬精銳軍隊,分六路向魯南迂迴,欲殲滅第五戰區的國軍主力。形勢危急,李宗仁致電蔣介石指調60軍增援。60軍接到命令後由武漢乘車北上,直奔徐州,60軍三個師亦到達指定陣地。

開赴前線的60軍 。(網上圖片)

日軍突然遇到一支勁旅感到很茫然,就派出特務、漢姦刺探軍情,也放出軍犬,專咬60軍的電話線,令他們電話一度中斷,指揮系統失靈。日軍伎倆最終被60軍識破,捕獲了日軍軍犬。日軍其後派人竊聽60軍的軍事電話,獲悉了60軍的作戰部署和軍事機密。60軍的指揮信息外洩,令到他們在戰鬥初期傷亡極大,單單六天迎戰就先後有5名團長陣亡。

龍雲與60軍官兵出出發前在昆明黑龍潭合照 。(網上圖片)

60軍認為,除了初次與日軍會戰、經驗不足,以及來自雲南山地的士兵不熟悉平原作戰之外,構成傷亡的主要原因,與軍事指揮信息外洩不無關係。此時,軍長盧漢接受建議,下令從第60軍中挑選出一些白族戰士,把通訊連的電話員全部換成白族士兵擔任,用「白語」通訊,以防止日軍竊聽。

在中國抗戰期間,同樣也有這樣一批「風語者」。來自雲南的國軍第60軍,在前線會戰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就利用少數民族土語來建立通訊,防止日軍竊聽破解,堅守陣地,令主力順利突圍。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在南京,蔣介石和雲南省主席龍雲,商定雲南組建一個軍出滇抗戰。雲南省短時間內就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60軍,由盧漢擔任軍長。據了解,軍中八成官兵均為雲南人,絕大多數都是少數民族,以彝族、白族為主。1937年10月,他們開赴抗日前線,參與了台兒莊戰役。

台兒莊戰役中,60軍部隊迎戰日軍坦克。 (網上圖片)

台兒莊戰役中,60軍部隊迎戰日軍坦克。 (網上圖片)

1938年初,山東省南部的魯南戰場出現緊張局面,特別是台兒莊大捷後的4月中下旬,日軍調集30餘萬精銳軍隊,分六路向魯南迂迴,欲殲滅第五戰區的國軍主力。形勢危急,李宗仁致電蔣介石指調60軍增援。60軍接到命令後由武漢乘車北上,直奔徐州,60軍三個師亦到達指定陣地。

1938年4月22日上午,60軍先頭部隊542旅剛赴陳瓦房村頭,即與日軍磯谷師團瀨谷支隊的一支搜索隊遭遇。營長尹國華一看儘是平原,無險可守,一面命令部隊立即進入村內,建構陣地迎戰,從上午一直戰鬥到傍晚一直堅守。

台兒莊戰役中的國軍 。(網上圖片)

台兒莊戰役中的國軍 。(網上圖片)

日軍突然遇到一支勁旅感到很茫然,就派出特務、漢姦刺探軍情,也放出軍犬,專咬60軍的電話線,令他們電話一度中斷,指揮系統失靈。日軍伎倆最終被60軍識破,捕獲了日軍軍犬。日軍其後派人竊聽60軍的軍事電話,獲悉了60軍的作戰部署和軍事機密。60軍的指揮信息外洩,令到他們在戰鬥初期傷亡極大,單單六天迎戰就先後有5名團長陣亡。

開赴前線的60軍 。(網上圖片)

開赴前線的60軍 。(網上圖片)

60軍認為,除了初次與日軍會戰、經驗不足,以及來自雲南山地的士兵不熟悉平原作戰之外,構成傷亡的主要原因,與軍事指揮信息外洩不無關係。此時,軍長盧漢接受建議,下令從第60軍中挑選出一些白族戰士,把通訊連的電話員全部換成白族士兵擔任,用「白語」通訊,以防止日軍竊聽。

「白語」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語,主要使用區域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分佈地域較為集中。「白語」有雙唇、唇齒、舌尖、舌面、舌根五組輔音,有六到八個聲調,聲調和聲母有密切聯繫,母音能分為鬆緊兩類。至於白族文字,是從漢字基礎上發展起來,歷史上又稱為「僰文」,創製於公元九至十世紀,是一種典型的漢字系文字。對於不懂這種語言的人來說,該語言就是一套密碼,要想破解就得先學會這種複雜的語言,而這在短期內是無法完成。

龍雲與60軍官兵出出發前在昆明黑龍潭合照 。(網上圖片)

龍雲與60軍官兵出出發前在昆明黑龍潭合照 。(網上圖片)

當時,日軍竊聽人員忽然聽到這些莫名其妙的聲音,感到驚詫。日軍也專門請了一些語言專家、密碼專家來分析破譯,但也一頭霧水,弄不懂這是哪方語言。日軍情報人員在「白語」面前一籌莫展,無計可施。事實上,少數民族語言大多是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自然語言,沒有現成規律可循,很難在短時間內破解。這一批增援第五戰區主力部隊的60軍,力守陣地巍然不動,最終能夠協助主力部隊突破日軍重圍,安全撤離。白族士兵和白族語言為此作出了獨有的貢獻。

往下看更多文章

樂官夔「一夔已足」 差點被誤會成一足怪獸

2024年03月29日 20:00 最後更新:10:40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