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雙巧手修復過百年古籍 寧夏婦視傳承文化為己任

美善人生

一雙巧手修復過百年古籍 寧夏婦視傳承文化為己任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一雙巧手修復過百年古籍 寧夏婦視傳承文化為己任

2021年09月09日 18:30

古籍是多年來的「文明瑰寶」。

古籍見證歲月流逝,承載著多年來的文化,難免出現破損殘破。寧夏有古籍修復師憑著一雙巧手,逐筆逐頁將古籍修復,近40年來,用指尖守護文明瑰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古籍是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由於每本都擁有逾100年歷史,出現殘缺和破損也很平常。年近60歲的尹光華,在過去40年一直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她表示修復古籍不是翻新,而是盡可能還原至其原始面貌:「古籍留存至今,蟲蛀、發霉、酸化、斷線等『傷病』是常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修復古籍要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復。」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修舊如舊」說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卻非常繁複。尹光華每拿到一本古籍後,都需要先查看並記錄破損情況,再按修復方案清洗古籍,再進行配紙、修補、錘平等步驟。「幾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小心翼翼、屏息凝神。」她笑言,古籍修復容不得任何失誤,稍有不慎或者打一個噴嚏,都有機會讓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修復過程漫長而枯燥,一本破損嚴重的古籍更有可能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徹底修復過來,尹光華表示,這份工作要耐得住寂寞,修書同時亦是修心的鍛鍊:「我是從事古籍修復近40年了,我覺得這項工作對我來說第一個,它能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其二對我性格和知識的積累來說,我覺得都是一種沉澱 。」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如今全國約有5000萬冊古籍,當中有至少三分一需要修復,「有些書再不修就灰飛煙滅了,我要盡可能地修復它,讓它活得更久一點。」她亦期望未來能盡快找到接班人,將這份事業及使命傳承下去。

天文館專家長途跋涉1300里走進鄉村小學開展流動科學課,佈置有趣功課為學童科普天文知識。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大米Video》報導,北京天文館首席科普專家寇文近日攜帶100份特殊禮物,跨越1300里來到河南一所鄉村小學,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流動科學課」。這名58歲的專家不僅親自授課,還佈置了一項有趣的功課,旨在讓更多孩子了解天文的魅力。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悉,寇文從2003年開始進入天文館工作,從事天文科普進學校組織大家進行觀測活動,至今已有20年時間。2020年時,寇文所在的天文館和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為了致力於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普及天文知識,尤其注重偏遠地區。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為此,他們精心策劃了一個「上知天文」的社交平台帳號來傳播這個天文知識,至今已經堅持了4年。現時,該短視頻平台已經發佈了461條短視頻,其中還有很多短視頻被當成教學課件,讓孩子對天文學能有更深入了解。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而此次來到這裡進行科普,為了讓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寇文佈置了一項利用星圖尋找星星的功課,讓孩子們獨立地使用星圖找到天上的星星,從而親身體驗天文學的魅力。寇文看到課堂上這些5、6年級的學生眼神中閃爍著好奇和渴望知識的光芒時,他就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看到孩子眼裡的光,我就有成就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