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騙案追縱:手機cold call騙案多 貪圖「高回報」投資惹官非

博客文章

騙案追縱:手機cold call騙案多 貪圖「高回報」投資惹官非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騙案追縱:手機cold call騙案多 貪圖「高回報」投資惹官非

2021年09月10日 16:01 最後更新:16:08

對手機不離身的港人來說,除了不想接收網上廣告外,更令人煩厭的,應是cold call促銷電話。

Getty設計圖片

Getty設計圖片

根據政府今年4月公布的調查,42間受訪公司,每日從中港兩地打出達21萬個人對人cold call促銷電話, 96%受訪市民認為,此類電話造成滋擾,帶來不便,77%受訪者未聽促銷內容已表示無興趣、馬上收線甚至根本不會接電話。逾五成受訪業界承認,此方式的促銷成功率不足5%。

自2008年起實施的《拒收訊息登記冊》,只容許市民登記拒絕接收傳真、短訊及預錄電話訊息,但真人cold call的促銷電話,並不違法,仍然不受規管,因cold call不涉及推銷員使用接聽者的個人資料,因此未有納入私隱條例監管範圍。

Cold call電話的開場白,最常見是「你好,我哋係XX銀行打嚟,同你介紹一下低息貸款,請問你有無卡數需要清還?……」,這些促銷電話來自不同地域,而且不分晝夜,甚至不分身份,向在港登記的手提電話,隨機撥打,如果你不在香港,一旦接聽,隨時要付出高昂的漫遊費用。如果遠在有時差的歐洲或北美,正在熟睡的你便可能被吵醒。令人氣結的是,當你記下推銷員及所屬企業的資料,向政府部門投訴,始發現推銷員編號、機構名稱以至來電號碼,很多時都是虛構,要追究也無門。

推銷員隨機打出的cold call電話,由於推銷員沒有接聽者的個人資料,只能稱呼接聽者「先生」、「小姐」,或詢問對方是否某電話號碼的機主。常見的cold call有財務中介、美容療程、政黨宣傳、市場調查甚至假中獎通知,這些「白撞」的cold call,亦是一些電話騙案的主要來源。

本年7月至8月香港警方接獲3名受害人報案,指收到騙徒假扮銀行職員電話,稱可辦理10萬至60萬元不等的低息貸款。受害人可能貪圖所謂低息,表示有興趣後,被安排前往青山道一間辦公室,進行收費信貸評估,收費由5,200至49,000元不等。受害人收到信貸評估之報告後,各自往銀行查詢時,才得知銀行根本沒有安排貸款服務,始知受騙。

這些騙徒非常狡猾,會租用寫字樓接洽受害人,加強對方信心,甚至偽裝為律師樓,要求受害人出示文件,包括:身份證、入息及地址証明,以博取信任。並另租地方,作為「cold call(電話推銷)」的大本營,培訓打電話的「打手」。

警方深水埗刑事總部早前在執行代號「勇戰者」的行動中,成功瓦解一個「不良財務中介」詐騙集團,拘捕6男4女,包括骨幹成員,年齡25歲至46歲,部分人士有黑社會背景。騙徒分工仔細,有負責電話推銷、有負責處理信貸文件、也有負責游說受害者,和處理犯罪得益。

警方「勇戰者」行動成功瓦解涉案詐騙集團(資料圖片)

警方「勇戰者」行動成功瓦解涉案詐騙集團(資料圖片)

警方在行動中檢獲現金,多部電腦、多部座檯電話、一些手提電話等,又搜出客戶資料及借貸文件,警方正聯絡相關人士並調查金錢去向,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初步相信集團已運作數月,受害人超過100人,涉及損失金額220萬元。

警方「勇戰者」行動成功瓦解涉案詐騙集團(資料圖片)

警方「勇戰者」行動成功瓦解涉案詐騙集團(資料圖片)

在以往一些騙案,騙徒以不同方法騙財,有些個案要求受害人先繳付行政費,甚至付現金作為貸款抵押,這其實邏輯上很有問題,如果手上有現金付抵押,就不用借錢啦!也有個案要求受害人將預付費用存入騙徒指定銀行個人戶口,或開支票付款給個人,這都是非常不合理的安排。

受害人如表示不需要借貸,騙徒通常會嘗試其他方法,例如,當受害人說自己不用借錢還卡數,這代表可能有積蓄,騙徒便會嘗試游說受害人投資,而且通常是極吸引、短期且高回報的投資。

Getty設計圖片

Getty設計圖片

其中一宗個案,騙徒游說受害人提早取回強積金,投資高回報紅酒計劃,騙徒指示受害人訛稱離開香港,到內地長期居住,偽造內地住址證明,造假文書及發假誓,成功騙過積金局,讓受害人提早取回27萬元強積金,結果當然是財到光棍手,一去無回頭。受害人除了金錢損失外,亦惹上官非。

便宜莫貪,神探馬如龍呼籲市民不要貪低息去借貸,亦不要隨便相信有短期高回報的投資,其實一字咁淺,「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Holmes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身份證

往下看更多文章

Uber 的士司機輸入驗證碼被騙逾月收入

2022年04月21日 00:32 最後更新:16:22

有Uber的士司機近日報案,被騙徒騙去一個多月收入!袁姓的士司機一直應用程式“Uber Taxi”登記賬號作商業用途。該程式是連接乘客和的士司機的平台。乘客透過程式電召的士,行程結束後,通過“Uber Taxi”付款,車費存入司機“Uber Taxi” 的賬戶內。

案情指,今年2月27日晚上7時45分,受害人發現其“Uber Taxi”的賬戶被自動登出,同時,受害人亦收到Whatsapp訊息,對方自稱是“Uber Taxi”員工,要求受害人提供4 位驗證碼重新激活 “Uber Taxi”賬戶。受害人於是跟從指示,且成功重新登入 “Uber Taxi”賬戶。其後繼續做生意,沒有異樣。

可是,一個多月後,即2022 年 4 月 11 日,受害人翻查其“Uber Taxi”賬戶,發現沒有收到期內相關報酬收入。經進一步檢查後,受害人發現其“Uber Taxi”賬戶於2022年2月27日開始已經自動連到一陌生戶口內,共有19132港元轉入了該銀行帳戶。受害人知道被騙,故前往報案。

警方提醒市民,要避免受騙,可留意以下防騙建議:一、不要輕易相信不明來歷的訊息要求;
二、遇到可疑訊息應小心向相關公司及機構查證,才可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