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當民粹崛起、暴民當道時,還可以堅持這種制度?

博客文章

當民粹崛起、暴民當道時,還可以堅持這種制度?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當民粹崛起、暴民當道時,還可以堅持這種制度?

2021年09月10日 19:07 最後更新:19:11

近日有外國記者問我,選舉委員會選舉,多數界別無競爭下自動當選,這還算是民主體制嗎?我的即時反應是美國20年前,在阿富汗植入她所謂的民主體制,結果又如何呢?還有利比亞、敘利亞和伊拉克。

在激情的回答後,我嘗試詳細分析香港面對的問題相關的制度改革。過去香港面對的問題主要有兩大類。

第一是典型的民粹式崩壞。香港的政治反抗運動由2014年的違法佔中示威的1.0版,演化到2019年暴力的反修例運動的2.0版,去到最後想全面推翻政權的3.0版。整個制度陷入崩潰狀態。

香港的狀況和環球顧問公司Willis Towers Watson的政治風險分析部門總監魏爾金(Sam Wilkin)的著作《民粹與政權的覆亡:如何擺脫重蹈覆轍的歷史》當中描述極其近似。美國學者魏爾金在書中敘述民粹主義的興起,如何招來動盪、導致穩定政局崩解。作者用泰國、希臘、美國、伊朗等國家的歷史為例子,分析民粹政治的崛起、造神運動捧紅政治人物、如何動員、議題極化,最後令到國家分裂、制度覆亡。魏爾金認為很多國的現時正在重蹈這種滅國的覆轍。

香港2019年的狀況,恰恰就是如此。

第二是典型的分裂的政治。魏爾金在書中說了一個故事,希拉里在她的自傳中提到,她的丈夫、前美國總統克林頓重新閱讀霍夫(Eric Hoffer)的經典著作《狂熱份子:群眾運動聖經》,並於2016年的總統選舉期間,將這本書分送給她的助選團。

希拉里的用意很明顯,因為這本書宣稱大型群眾運動通常會吸引到那些絕望又憤怒的失敗者。她認為特朗普的支持者,就是這些失敗者。

恐怕香港的反政府運動的表層也有這個現象,但也不能夠解釋到所有問題。因為在瘋狂的背後,民粹領袖所喚起的群眾,都是「受苦群眾的想像」。若香港真的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貧富懸殊,又有地產霸權,最受苦的是低下階層,但是,結果能夠喚起的,最多的卻是大學生,他們起而參與政治運動,與「個人所苦」沒有任何直接關係(或者暫無關係)。但當他們覺得自己所屬的群體正在受苦,就會挺身而出。受外地勢力影響的民粹領袖便徹底將群眾動員起來,便將香港社會分化成兩半。若任由情況發展下去,崩壞將無可避免。

如果是一個國家,受外地勢力影響,政府垮台將無可避免,幸而香港有強大的祖國作後盾,在中央的幫助下,制訂了《港區國安法》和完善了政制,硬硬將崩壞的走向截停了。當中主要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重建政治秩序。若香港的政治崩壞,除了本地的經濟民生潛藏的問題,也有民粹政治和外地勢力干預的話,阿爺的整頓,先是切斷了外地勢力的干預,之後踢走具顛覆性的民粹政客,最後再去解決內部的政治和經濟問題。

以選委會為例,過去,政府為了要討好選委會內的財團大佬和正在冒升的泛民勢力,政策不斷地向他們傾斜,最後養虎為患。而新的選委會不但將民粹政客剔除,還大幅削減財團能夠直接取得和間接控制的席位,令到制度更均衡,更能代表民意。

第二、彌合分裂。深層矛盾往往涉及金權政治,也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不同的政治派別。諷刺的是,像美國這種民主政體,分裂成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陣營,背後都各有財團勢力。共和黨背後是石油商和軍火商,民主黨背後是華爾街大佬,互相爭奪權力,撕咬對手。

香港完善了政制,建立起來的新體制,硬生生將不平衡的政治勢力擺平,硬生生將動亂的力量排拒。我對外國記者的忠告是,風物長宜放眼量,要看看香港完善政制之後,究竟香港的制度會較穩定和更有效率,還是他們所崇拜的美式制度?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