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中國古典文化與無限生長可能

——評陳春成小說集《夜晚的潛水艇》

《夜晚的潛水艇》是90後新銳作家陳春成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該小說集包括9篇小說,最初發表在陳春成的豆瓣個人主頁上,後由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結集出版。在出版後的幾個月里,這部小說集先後獲評《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說、新浪年度推薦圖書,並榮登豆瓣2020年度中國文學(小說類)排行榜首位。

在《夜晚的潛水艇》中,陳春成展現了高超的敘事技能,用錦繡燦爛、天馬行空般的想像,為讀者構建了一個個光怪陸離、五彩斑斕、充滿中國元素的藝術世界,讓人們在享受小說之美、感悟中國古典文化之美的同時,發現這位小說家未來無限生長的可能。

浪漫主義:想像力舞蹈與通感

讀陳春成的小說,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無邊無際、狂放不羈的想像力。這是這部小說集最為驚艷的地方之一。他對世間萬物有著特殊的敏感和直覺,這一方面使得他的情感流露格外細膩婉轉,另一方面能使他看到常人難以察覺的奇異世界,從而帶給人們嘆為觀止的美妙體驗。在陳春成的小說中,作者不止一次提到這種異於常人的敏感和直覺:「我從小就是個太過敏感而又有強迫症的人,也試圖把自己的神經磨鈍一些,辦不到。」(《竹峰寺》)應該說,這些小說主人公的敏感,有一定的陳春成自己的影子。正是這樣的敏感,使主人公產生了超乎尋常的想像力。在他的小說中,主人公往往是思接千載、神遊萬里的,如《彌撒》里的陳玄石:「我想起一些已逝的胴體和飄散的約定;每個朋友的電話號碼;父母在我嬰孩時的對話;童年時在莊園西側槭樹下埋的寶藏(鐵盒裏裝著口袋妖怪的卡牌);某天清晨在飛馳的列車中凝望過的青山的輪廓,站台上一個女子的衣著……」作者把這些毫無關聯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主人公面對幾千年的歷史、面對文學巨著《紅樓夢》時「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內心世界,給人一種激越的藝術體驗。

通感的大量運用,也是小說的鮮明特色。作者善於打通所有感官界限,把一些抽象的感覺變得具體可感,給人一種新奇的、陌生化的藝術體驗。《夜晚的潛水艇》中,山水畫是用來看的,是視覺,但作者卻巧妙連接了觸覺,進入了畫中;《裁雲記》中,音符本身是虛無縹緲的,但作者卻讓它們有型有感;《音樂家》中,基利洛夫從小就有著讓人難以置信的通感奇才……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不勝枚舉。

《夜晚的潛水艇》里這種大膽奇崛的想像是克制的、優美的,是想像的舞蹈,是《天鵝湖》般優雅的翩翩起舞。這種瑰麗無比的想像,不僅是小說的表現形式,也構成了小說本身。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想像即小說的主旨,即小說的全部意趣和意義之所在。陳春成通過這些小說,實際上在召喚真正的文人精神。文人精神最大的特點無疑是浪漫:不循規蹈矩,強調直覺、想像力和感覺,聽得見世間萬物的呼吸和律動。陳春成說:「寫作於我即是快馬,長槍,大碗的酒,內在的狂歡。平息後即歸於日常。」這是一種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壓抑,甚至瀕臨消泯的浪漫主義精神。幸運的是,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學具有無比強大的韌性,從戰國時期的屈原、唐代的李白,到明清時期的吳承恩、蒲松齡,再到現代的郭沫若和當代的莫言,浪漫主義的文人精神一直延續了下來,浪漫主義在文學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居於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今天,我們在這部小說集中看到了陳春成對浪漫主義偉大傳統的繼承,雖然其中個別篇章難免稚嫩,但這種堅守讓人倍感欣慰。

中國古典文化:完美演繹與豐厚積澱

讀《夜晚的潛水艇》,你很難不被書中俯拾即是的中國風、中國元素所陶醉。九篇小說中,除《音樂家》是以前蘇聯為背景外,其他八篇都是以中國為背景。就連《音樂家》的開頭,也引用了《列子·湯問》中的句子作為小說的題記:「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用的是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在《夜晚的潛水艇》中,中國山水畫《秋山晚翠圖》《溪山行旅圖》《茂林遠岫圖》令人心馳神往,在《竹峰寺》中,古色古香的竹峰寺禪院、藏經閣、鐘鼓樓、《法華經》等等,無不體現了濃濃的中國風。特別是《釀酒師》和《尺波》以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和民間故事作為小說的內核,有《閱微草堂筆記》之韻,有《聊齋志異》之風,把中國古典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陳春成是理科生,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但他從小就喜歡中國古典文化,愛讀古詩詞,也愛讀中國古代散文,有著較為豐厚的中國古典文化積澱。這是陳春成的小說讀起來有著濃濃中國風和古典美的最重要的原因。翻看陳春成早年寫的花間詞《清平樂·畫樓微雨》《蝶戀花·夜靜星稀竹影動》《臨江仙·紅葉詩成無處寄》,大多文質兼美,有的放在古代名家的作品中間,幾可亂真。事實上,陳春成在寫小說之前,還寫了很多年散文。以他的個人公號《深山電報站》上發佈的散文為例,幽微情思、古今中外、歷史人文、國際時事無所不包。這樣的散文訓練,對於陳春成形成優美、典雅、從容、簡練的文風,有著莫大的作用。

反觀當下不少年輕作家,中國古典文化和典籍知之甚少,而且根本不感興趣,張口閉口就是胡安·魯爾福、奈保爾、卡爾維諾、門羅、威爾斯·陶爾……誠然,我們要尊他們為師,外國文學能為中國文學提供巨大的借鑒和滋養,但如果連自己老祖宗的文化和文學都不了解,一味模仿西方,又怎麼能寫出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呢?這樣的年輕作家,也許能寫出一時的佳作,但終究是走不遠的。

無限生長可能:從語言和構思說起

陳春成是有寫作野心的,這在《夜晚的潛水艇》一書中能窺見端倪。這本書中的九篇小說,語言字字珠璣,風格、題材各異,古今中外都有,寫作技法繁複多變,充分展現了陳春成不斷探索、求新求變的勇氣和努力。

陳春成對語言是極為敬畏的,自我要求也極為嚴格。這在他的訪談中能經常見到。很多人關注《夜晚的潛水艇》這本書,除了讓人驚艷的想像之外,就是讓人嘖嘖稱道的語言了。他的小說語言像散文,像詩,清新、優美、雅緻、明快,有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韻致,有汪曾祺文章的味道。在《夜晚的潛水艇》中,他寫道:「彷彿鳥棲樹,魚潛淵,一切穩妥又安寧,夜晚這才真正地降臨。」《彌撒》:「又走了半小時,林子漸行漸密,月光已細若銀弦,在林間斜斜插落,四下森冷起來。一隻鳥咕咕地叫著,忽遠忽近。不時有落葉飄墜,影子穿過月光時,微微一閃。我們像在落葉的河流里涉水而前,腳下簌簌地響。」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語言之外,陳春成在小說的構思和技法方面也費盡了心思。在《夜晚的潛水艇》中,陳春成已經能夠純熟地運用「故事裡面套故事」「小說裏面套小說」「小說裏面套電影」,以及虛虛實實、倒敘、插敘、追敘、不同視角轉換等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使小說像萬花筒和迷宮一樣,大大增強了小說的魅力,成為小說吸引讀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楊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