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剛公布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諮詢文件,有份協助SPAC上市估值的華坊諮詢評估執行董事羅珏瑜表示,有關集資額及投資者資格門檻定得審慎,預計本港SPAC成交量會很低,讓本身有興趣的中小型SPAC轉投美國及新加坡市場,但香港定位獨特,仍可吸引部分「北水」參與。
  港交所諮詢文件上周五出爐,建議本港SPAC集資金額最少10億元,並在完成合併收購對象前只准800萬元以上資產的專業投資者參與,較美國及新加坡的上市門檻高。羅珏瑜認為,港交所的要求反映對SPAC態度審慎,確保要有足夠資金收購優質公司,但有關標準或讓中小型SPAC的贊助者感到入場門檻較高,難以達到香港要求,轉而選擇星美市場。
  羅珏瑜以新加坡早前在亞太區搶先開放SPAC為例,指出未見有投行人士打算積極參與,主要是擔心市場小眾,缺乏流動性,「究竟有咩人去買,係個疑問」,初期或要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政府級別機構發起集資,再帶動市場仿效,相信香港也有類似情況。
  她稱,香港SPAC也有獨特市場定位,包括目前中美關係緊張,不少中資新經濟企業透過SPAC方式赴美上市亦存在風險,香港便成為收容所,而且未來SPAC的交易很可能由「北水」推動,擁有中文招股書亦是一項優勢。
  至於收緊只准專業投資者參與,她認為是好事,因為SPAC的上市文件、估值報告等內容較深奧,並非一般投資者容易理解,「香港唔係完全冇市場,只不過唔係散戶參與個啲IPO市場」,並指不少大戶仍對香港成立SPAC翹首以待。
  羅珏瑜形容,香港SPAC是「GEM板精神,主板能力」,既方便創新型公司集資,亦減省不少新股上市的程序及時間。對於中國中小企要上市集資,未來要面臨選擇北京交易所還是香港SPAC,羅認為,兩者定位雖然相近,但未必直接競爭,因集資門檻不同,反而可相輔相成,「最好願景係中小企先上北交所,市值1.5億變5億,再到香港SPAC上市,由5億變50億。」
  SPAC上市後唯一目的是尋找具潛質公司後作出收購,變相讓該公司借殼上市。羅珏瑜表示,初創企業透過SPAC或主板上市的估值基本沒有分別,但不同是SPAC戰略投資者參與程度較高,通常會安排人員進入公司董事局「共存亡」,在早期已協助發展,好處是當收購對象經營得道,投資者盈利份額相對較大。
  近月中國監管風波重創多個行業,華坊諮詢評估執行董事羅珏瑜認為,騰訊(700)、阿里巴巴(9988)等科網巨企的光景不再,「監管風暴之後新經濟已經變舊經濟」,目前商業模式的估值高峰期已過。
  過去一年新經濟股受反壟斷、網絡安全審查等監管影響,股價拾級而下,羅珏瑜指表示,近期企業併購、上市等商業活動氣氛亦轉趨淡靜,該公司接獲尋求估值的查詢亦下跌10%。她認為,新一輪監管原意正確,要壓抑行業出現寡頭壟斷,但嚴厲手法令市場始料不及,現時市場仍對受影響公司的估值尋找平衡點,難以評估是否見底。
  她相信,中國反壟斷行動不會停止,各行業不再出現「贏家全取」的局面,騰訊、阿里等巨企以往壟斷的優勢盡失,「監管風暴之後新經濟已經變舊經濟,時代已經過咗」,其估值高峰期已經過去,若沿用現時的商業模式,未來也不會恢復,「除非搵到比新經濟再新嘅模式。」
  羅珏瑜又稱,近期監管之下,內房、教育及遊戲行業估值影響較大,而賭牌監管亦是打擊遊戲業的延伸,如以此推斷,估計娛樂事業板塊有可能是下一個整頓對象,本地地產股風險亦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