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移民遺老求助大增 社企拓「代照顧」服務

社會事

移民遺老求助大增 社企拓「代照顧」服務
社會事

社會事

移民遺老求助大增 社企拓「代照顧」服務

2021年09月21日 08:10 最後更新:11:38

移民潮下,不少港人舉家到海外展開新生活,但部分長者不願或無力離港,令移民照顧者陷入兩難。事實上,社福界也關注「移民遺老」現象,有家庭危機求助熱綫近月接獲的移民求助大增,部分移民子女反映對留港父母的生活有顧慮,冀尋求協助。移民危機同樣滲透安老院舍,為院友提供情緒支援以外,有社工已將移民個案納入需要特別關顧名單,加以跟進。社企及醫療機構亦順勢推展新服務,代替移民家庭定期上門探訪或致電長者,助移民子女掌握留港父母處境。 

近年移民門檻調低,愈來愈多港人舉家移民,但長者往往因適應問題,選擇繼續留港,子女需設法為不願離港的家人鋪定後路,照顧長者日常所需及情緒變化。

明愛向晴軒危機專綫自今年四月起收到的移民求助大增,明愛家庭服務團隊主任陳力鏗表示,7、8月是移民求助的高峰期,以往基本上未曾接獲相關求助,部分人對移民決定感矛盾,「好多求助者都擔心自己移民後,留港父母在經濟及生活上的轉變,不知他們如何照顧自己,希望尋求幫助。」

本港的移民家庭趨增。資料圖片

本港的移民家庭趨增。資料圖片

個案集中於中西區中產

事實上,近來不少社團機構已就移民遺老現象作調查分析,發現大部分移民家庭均擔憂年老或患長期病患家人的留港安排。有關機構亦為移民照顧者設計「錦囊」,例如建議準備移民子女,盡早向年邁父母提出及討論移民後續的照顧情況,並需讓長者繼續感到被需要,為他們安排活動,填補空虛及原有家庭角色。

臨床心理學家郭韡韡近期正參與一項輔導移民家庭的計畫,接觸到來自全港12個社區的個案,發現個案多集中於中西區等中產社區,黃大仙、觀塘等基層社區較少。她觀察到,移民遺老問題近來在長者間醞釀,他們在閒談間不時觸及移民議題。

郭韡韡表示,長者及子女雙方均害怕表達自己對移民的看法和感受,前者擔憂頓失依靠,後者則出於內疚,情況容易讓雙方陷入負面情緒。她續指,原本負責照顧父母的兄弟姊妹突發性移民,令部分個案事主需承接突如其來的責任,因而感到憂慮和壓力,故她建議不論移民者、父母,抑或兄弟姊妹,應及早坦白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院舍移民個案 納特別關顧名單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認知障礙症服務組織「耆俠會」亦有接觸已移民及計畫移民的家庭個案,其創辦人Alvin及Zoe分享道,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單身長者,目前尚能自理,卻已開始出現一些重複購買情況,其獨生女兒與女婿預計於年尾移民。針對該個案,2人已向事主一家提出預備方案,例如轉介地區長者服務中心跟進、預備聘請傭工等。惟他們憂慮,如事主一家未有詳盡長者照顧安排,擔心日子一久,患者病情惡化,無人照顧。Zoe補充,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受情緒波動,使病情惡化,憂患者因家人移民感失落,令情況轉差,「即使今日情況尚可,難保幾年後情況不變」。

移民遺老情況亦開始在安老院舍中浮現,蔚耆苑註冊社工黎詠溮坦言,現時有約10名院友,其家人正計畫或已移民海外,故院舍已按機制特別照顧移民個案,將其納入需要特別關顧名單,當院友身體狀況出現突發情況,卻未能及時聯絡不在港的家人,便會交由駐院護理人員作出專業判斷,及時作出護理或送往急症室。惟她透露,過去1年曾試過有院友身體狀況突然轉差,院方雖即時通知身處海外的子女,但對方趕回香港後卻因隔離問題,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一線通設專員跟進 代預約門診

黎詠溮認為,疫情下安老院舍暫停探訪多時,令院友更難見到子女或親人一面,變相更難消化子女移民的事實,更加需要情緒上的支援。她指,當院友知悉子女準備移民後,會明顯感到擔憂及失落,亦不解子女為何有如此決定,「試過有位婆婆跟我說:『養到個仔咁大,就咁拍拍蘿柚就走』。」但她相信,科技可減輕院友因子女移民的思親之苦,「通過視像保持網上聯繫,對長者與其子女都有紓緩作用。」

「一線通千里顧服務」可配合平安鐘使用。

「一線通千里顧服務」可配合平安鐘使用。

主打「一線通平安鐘」服務的長者安居協會,為讓海外子女更了解留港長者的生活狀況,自上月起推出「一線通千里顧服務」,可配合平安鐘使用。協會回覆本報指,新服務將有專員跟進,子女可經電郵收到每月重點報告,包括長者活動狀態、曾否按動平安鐘求助、覆診預約情況、情緒狀況等。如照顧者有需要,協會亦可為其代預約門診及安排上門服務,亦有社工可以跟進用戶個案及轉介合適機構。

醫療中心推健康管家服務

市面上亦有醫療中心因應移民需求,推出健康管家服務,協助移民家庭照顧留港長者。不願具名的負責人指出,其公司本身具備醫療專業團隊,見及本港愈來愈多人移民,加上人口老化情況,遂開始招募有社工背景或曾任照顧者的人士,出任健康管家,代替移民子女上門探訪,「當見到老人家身體有特別狀況,便可即時通報我們的醫療團隊。」

她留意到,大部分查詢者仍在計畫移民,其年長家人的身體狀況暫未算太差,「他們的心態大多是未雨綢繆,希望買個保險,假如移民後留港長者跌倒,起碼香港有人可幫手安排護理服務。」

壯年港人移民增加,長者多數留港。資料圖片

壯年港人移民增加,長者多數留港。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紐約驚現地下劏房!74非洲移民住擠逼地下室 輪流訓40張床用2廁所

2024年03月03日 12:20 最後更新:14:11

紐約執法機構在對一家家具店進行安全搜查時,卻發現其後方建築地下室住了74名無證移民,目前所有人均被送往庇護中心。

近日,有紐約居民向政府投訴,稱一間家具店後方有許多電單車在充電,擔心造成安全隱患,接到投訴後,紐約市消防局前往調查時,卻意外發現該家具店後方建築的地下室竟然住了74名男子。

觀看影片

這74名男子大都是非洲裔無證移民,地下室十分擁擠,只有40多張床鋪,其中14張的上下舖,住客只能輪流睡覺,並排隊使用兩個廁所。房東還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做了相關管道設施,但除此之外,70多人居住的地下室沒有通風和自然光。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elissa Colorado(@melissajcolorado)分享的貼文

租給他們住處的房東實際是個二房東,他在該大樓一樓經營家具店,名叫薩爾(Ebou Sarr)。薩爾表示,租客不想流浪街頭,才出此下策。去年9月,市府曾頒布政策,要求單身無證客每隔30天重新申請入住庇護所,但因為手續和等待問題,很多無證客常常會在過渡期沒有住所。薩爾表示,自己也是移民,才想幫助他們,「他們真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住的地方」;薩爾每個月向移民收取300美元(約2348元港幣),提供三餐。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市樓宇局(DOB)已要求所有住戶離開該住所,並給該建築業者發放兩張無許可施工和違規占用建築的罰單,所有無家可歸的住客都被轉移至布朗士(Bronx)的庇護所。在地下室旁邊,市消防局也確實發現許多電單車正在充電,造成安全隱患,他們還將就此進一步調查。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紐約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表示,限制無證客居住時間是正確的政策,以避免更嚴重的預算危機,在該地下室發生的情況只是一個個案而已。他指出,從去年到現在有18萬人住進過紐約市的庇護所,11萬5千人離開後並沒有陷入類似的情況。

紐約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AP圖片

紐約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AP圖片

當被問及市府是否為會移民離開庇護所做交接準備時,主管庇護客安置工作的副市長伊索姆(Anne Williams-Isom)表示,在無證客停留的30天或60天裡,工作人員都會與他們進行交流,並做準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