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閉門羹」真是一道菜 源於唐代名妓接客典故

歷史長河

「閉門羹」真是一道菜 源於唐代名妓接客典故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閉門羹」真是一道菜 源於唐代名妓接客典故

2021年10月07日 10:00 最後更新:16:20

我們常常說給人吃「閉門羹」,其實照字面去看,也不難理解,便是要將人拒諸門外的意思。但「閉門」又和「羮」有何關係?這源於唐代名妓接客的典故。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青樓 (網上圖片)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青樓 (網上圖片)

「閉門羹」一詞,最早見於唐代馮贄所著的《雲仙雜記》的一段話:「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故事大致是說,唐代宣州城出了一位叫史鳳的青樓名妓,她不僅風姿綽約,擁有沉魚落雁之貌,而且能歌善舞,當真是迷倒眾生。

《雲仙雜記》局部 (網上圖片)

《雲仙雜記》局部 (網上圖片)

她的名聲很快便傳遍千里,城中的名流、公子哥兒都紛紛登門拜訪,重金求見,把妓院經常圍得水泄不通,為的只是前去一睹史鳳的芳容,並領略其天籟之音。不過史鳳很有性格,想見她重金當然不用說,她還看重才華,並將前來求見的人,以品、貌、才、學分成三六九等 ,上等的客人來,她下樓接待;若是纨绔子弟,不學無術之輩上門,則統統拒之門外。

明代《千秋絕豔圖》局部 (網上圖片)

明代《千秋絕豔圖》局部 (網上圖片)

這些被慢待的公子哥兒對她懷恨在心,於是便四處造遙中傷史鳳。史鳳也不是省油的燈,便想出一個辦法,對被拒絕的人皆賞一碗羹湯,好讓這些被拒門外的登徒浪子,有一個下台階,至少可以品嘗史鳳的手藝。後來,上門求見的人只要一看見擺上羹湯,就知道史鳳不願接待,心領神會而知趣地離開告退,心中雖感不滿,但也無話可說。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那麽,史鳳擺的「閉門羹」到底都用什麽料做的呢?據說,史鳳的「閉門羹」是用豆腐和鴨的腸子來做的,用這些廉價的食材做,明顯就是要他對於客人的輕視。不過,讓史鳳沒想到,有些客人吃了史鳳的「閉門羹」後,覺得味道不錯而專門來品嘗,如今,「閉門羹」還成為了安徽沿江一帶的傳統名菜!

「閉門羹」也就由此事而得名並流傳至今,後來「閉門羹」也就成了拒絕客人的代名詞。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轉,客氣一些。可惜的是:現代拒客,則只有「閉門」而沒有「羹」了。也有用來指拜訪他人時,主人不在,自喻吃了「閉門羹」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