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人將「荷包」佩於腰間作飾物 西門慶竟用來專裝淫器

歷史長河

古人將「荷包」佩於腰間作飾物 西門慶竟用來專裝淫器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人將「荷包」佩於腰間作飾物 西門慶竟用來專裝淫器

2021年10月11日 10:00 最後更新:10:28

我們會以「荷包脹了」來形容錢袋滿了、有錢的意思。也會以「荷包乾硬化」、「荷包乾塘」來形容錢包沒有「水」(錢),乾了之意。

在古時,「荷包」是指佩於腰間的一些囊、帶或裝飾小品,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因色澤鮮麗,加上刺繡精緻美麗,成為不少人的恩物及收藏品。荷包要精美,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經過了精心構思。後來荷包還成為身份、榮耀的標誌,在清代,皇帝曾以繡荷包頒賜群臣、侍從,以示恩寵。

更多相片
古代女子普遍腰間佩帶飾物。 (網上圖片)

我們會以「荷包脹了」來形容錢袋滿了、有錢的意思。也會以「荷包乾硬化」、「荷包乾塘」來形容錢包沒有「水」(錢),乾了之意。

唐伯虎《品茶圖》(局部) 描繪了兩名仕女交換荷包。 (網上圖片)

隨著民間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歲歲平安荷包,內裝有元寶、銅錢。

古人很講究「腰間雜飾」,佩戴荷包可追溯到先秦或更早。儒學經典《禮記·內則》已有佩戴飾物的記載,當時的年輕人在去往父母、舅姑處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示尊敬長輩。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宋、元、明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應用十分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

影視中的潘金蓮 。(網上圖片)

在小說《金瓶梅》中有寫到,西門慶擁有一個荷包,內藏的東西很特別。由於他很有錢,為了性需要,專門做了一個「淫器包」,做工挺精緻。從外邊看像個繡花荷包,誰也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潘金蓮知道,這個荷包保存在金蓮房中。

影視中的西門慶。 (網上圖片)

西門慶的「淫器包」,內藏不少淫具,包括秘製銀托子。據載,相當精緻又有花紋,用了秘製中藥煮過,味道很重。原來這是醫生專為西門慶製作,也是西門慶最常用的一種性工具,用時托住「命根子」,起助興的作用:「家中袖了一個錦包兒來,打開,裡面銀托子、相思套、硫黃圈、藥煮的白綾帶子、懸玉環、封臍膏、勉鈴,一弄兒淫器。」

古代女子普遍腰間佩帶飾物。 (網上圖片)

古代女子普遍腰間佩帶飾物。 (網上圖片)

隨著民間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

荷包的實際功能在於是盛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據內盛物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種荷包,如「錢荷包」、「香荷包(又稱香囊或香筒子)」、「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鑰匙袋、手帕袋等等。當時說的「錢荷包」,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說的「荷包」、銀包。

唐伯虎《品茶圖》(局部) 描繪了兩名仕女交換荷包。 (網上圖片)

唐伯虎《品茶圖》(局部) 描繪了兩名仕女交換荷包。 (網上圖片)

古人很講究「腰間雜飾」,佩戴荷包可追溯到先秦或更早。儒學經典《禮記·內則》已有佩戴飾物的記載,當時的年輕人在去往父母、舅姑處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示尊敬長輩。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宋、元、明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應用十分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歲歲平安荷包,內裝有元寶、銅錢。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歲歲平安荷包,內裝有元寶、銅錢。

在小說《金瓶梅》中有寫到,西門慶擁有一個荷包,內藏的東西很特別。由於他很有錢,為了性需要,專門做了一個「淫器包」,做工挺精緻。從外邊看像個繡花荷包,誰也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潘金蓮知道,這個荷包保存在金蓮房中。

影視中的潘金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潘金蓮 。(網上圖片)

西門慶的「淫器包」,內藏不少淫具,包括秘製銀托子。據載,相當精緻又有花紋,用了秘製中藥煮過,味道很重。原來這是醫生專為西門慶製作,也是西門慶最常用的一種性工具,用時托住「命根子」,起助興的作用:「家中袖了一個錦包兒來,打開,裡面銀托子、相思套、硫黃圈、藥煮的白綾帶子、懸玉環、封臍膏、勉鈴,一弄兒淫器。」

影視中的西門慶。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西門慶。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