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樽腐乳,不只盛載着醬香鮮味,亦承傳了百年老字號的堅持。一直扎根於佐敦閩街的廖孖記,腐乳飄香超過一個世紀,近年由第四代傳人廖晃業接棒,他日間打理店鋪事務,夜間搖身一變,成為長笛演奏家。從小受到父親的音樂薰陶,廖晃業深信自己被長笛選中,努力追尋音樂夢,直至到海外深造,思考自身與祖業的聯繫,才發覺自己的根一直都在廖孖記,「如果我不接手,我只想到將會失去的東西,並不值得。」在他眼中,繼承祖業不一定要大展鴻圖,更重要是好好守業,保留那份傳統,將舊香港的味道承傳下去。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走到佐敦上海街與閩街交街,一眼便能看到廖孖記招牌,大型牌匣從右至左書寫,店鋪正位處「廖孖記樓」樓下。記者到達店鋪時,第4代傳人廖晃業正招呼客人,之後連忙介紹店內的裝飾及黑白照片,「我們在閩街已經超過100年,從20年代的舊相片可見我們的招牌,沿用至今。」

廖孖記沒有孖生兄弟

百年老字號廖孖記由荳品店開始起家,由廖晃業的太爺及兄弟於1905年共同創辦,後來由其祖父廖雄接手將其發揚光大,把自家製腐乳外銷至東南亞,為「廖孖記腐乳王」打響名堂,「阿爺做得很好,他以前開鋪會穿上西裝,從來不會送貨,客人都要到鋪頭提貨。」從小聽父親細說廖孖記的故事,廖晃業已將家族生意的歷史倒背如流,但祖父早在他出生前已離世,故他對祖父的印象只停留在黑白照中的模樣。

以「摩打手」快速用濕布抹走玻璃樽身的油分,一邊解釋:「太爺兩兄弟只是似樣,而包裝上那兩個人,其實都是我阿爺,張相只是左右反轉。」他用白膠漿將招紙貼在玻璃樽上,再將一樽樽腐乳排列整齊,並說:「有時候一些老街坊會走過來跟我們說,見過我阿爺有另一個孖生兄弟。」廖晃業每次聽畢,都一笑置之。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受鋪頭音樂薰陶學習長笛

從小在鋪頭成長,廖晃業早已聞慣腐乳香,卻也百吃不厭,特別鍾愛由媽媽研製的腐乳醬及魚蛋醬,「因為這是屋企的味道。」自父親接手經營,店內亦放置一套音響,播放各式各樣的音樂,他與妹妹自小在這音樂薰陶下,亦開始學習演奏樂器。

廖晃業就讀小學時先接觸到中國笛,後來因為長笛的音色動聽,轉為學吹長笛,「我記得之前在網上見到一名大學生說過:『不是我選擇音樂,是音樂選擇了我。』這句話令我有同樣覺悟,我覺得是長笛選擇了我。」醉心音樂多年的他,在演藝學院畢業後,決定到英國深造長笛演奏,追尋音樂夢。

隻身離鄉別井,廖晃業帶着家裏的腐乳醬及其他醬料,在宿舍自己煮飯時,都想煮出家中的味道。但令他最掛念的是平日開鋪聽到的聲音,即使身處異地,他也希望聽得到開鋪聲、玻璃樽碰撞聲、人們傾談聲,於是每天都與家人視像通訊,通常早晚一次,「聽着鋪頭的聲音,就好似自己在香港一樣。」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音樂與腐乳 很難二揀一

從英國回流之前,廖晃業亦開始反復思考自己的未來路向,不斷問自己是否一定要在音樂與腐乳之間,二揀其一呢?「試過覺得不甘心,因為真的喜歡音樂,亦喜歡首席長笛這位置,好想可以建立自己的音樂事業。」但他深知父母終會變老,將來無論如何都要接手經營廖孖記,承繼這百年祖業,「我由小到大都在廖孖記長大,這裏是我的根。它不知不覺已有百年歷史,我都想它有下一個100年。」

「如果我不接手,我只想到將會失去的東西,並不值得。很多人專程到閩街,就是要到廖孖記。」在廖晃業眼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意義遠超於生意。他憶說,有一名90多歲的老婆婆,搭飛機回港專程重臨閩街,來他們鋪頭買一樽腐乳,「她的心願只是回來看看這條街,探望我們這一家。」

有次他與父親一起駕車送貨,父親着他將一樽腐乳送到樓上住宅單位,「上到去才知道,開門交收的那位先生是盲人,連他在家中拿錢給我,都見到他好吃力。如果我不在鋪頭,根本不會經歷到這些事情,失去與客人聊天交流的回憶。」

廖孖記第四代傳人廖晃業及其妹妹均是演奏家。受訪者提供

廖孖記第四代傳人廖晃業及其妹妹均是演奏家。受訪者提供

拒絕提升品牌形象 留住現時道味

為兼顧祖業及演奏,廖晃業現時日間盡力做好店鋪工作,收鋪後才練習長笛,「排演及表演通常在晚上,或者周末,所以(與店鋪工作)衝突不大。」加上父親仍繼續負責煮醬,未完全退下來,讓他可抽身練習及演奏長笛,同步發展兩項事業。

百年祖業傳到第4代,廖晃業認為,祖父早已將品牌名字發揚光大,到他這一代最重要是守業。他直言,近年曾有人向他招手,想替廖孖記提升品牌形象,但都被他拒絕,「對方說可以幫我們重新設計樽身,改變包裝,將現代及古代結合,聽得我們目瞪口呆。」這令他更加肯定,要好好保留沿用至今的包裝,保留那份味道,「我只是想保留住現時的方法及味道,再運用社交媒體,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