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四渡赤水出奇兵 紅軍突破國民黨40萬重兵圍堵

歷史長河

四渡赤水出奇兵 紅軍突破國民黨40萬重兵圍堵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四渡赤水出奇兵 紅軍突破國民黨40萬重兵圍堵

2021年10月06日 10:00 最後更新:10:39
紅軍長征路線圖,四渡赤水在遵義會議之後。

紅軍長征路線圖,四渡赤水在遵義會議之後。

1935年1月,蔣介石調集40萬重兵,欲將紅軍圍殲於烏江西北的川黔地區。此時,中央紅軍雖然只有3萬多人,但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擺脫險境,黨中央決定北渡長江,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會合。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北進,預定奪取川黔邊境的土城、赤水縣城,相繼從四川的瀘州和宜賓之間北渡長江。蔣介石急調重兵布防於川黔邊境,封鎖長江。

更多相片
紅軍長征路線圖,四渡赤水在遵義會議之後。

紅軍長征路線圖,四渡赤水在遵義會議之後。

位於貴州赤水市的「丙安紅軍渡口紀念碑」。

1935年1月,蔣介石調集40萬重兵,欲將紅軍圍殲於烏江西北的川黔地區。此時,中央紅軍雖然只有3萬多人,但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擺脫險境,黨中央決定北渡長江,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會合。

紅軍四渡赤水示意圖。

1月28日,紅軍在土城戰鬥中因敵軍不斷增援,再戰不利,乃奉命撤出戰鬥,1月29日凌晨從元厚、土城地區一渡赤水河,揮師西向進至川滇邊的扎西集中。川滇敵軍很快又從南北兩面向扎西逼近。這時紅軍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突然掉頭東進,擺脫敵軍,於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佔遵義城。

紅軍搶渡烏江畫作。

這時,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身邊只有不足一個師的兵力,急調滇軍「保駕」貴陽。滇軍東調,雲南空虛,紅軍急行軍連克惠水、長順等縣城,渡過北盤江,於4月底佯攻昆明。5月3日至11日,在皎平渡渡口,利用7只木船,花了9天9夜,順利渡過金沙江,完全跳出國民黨蔣介石在雲、貴、川邊40多萬重兵的圍追堵截。

紅軍四渡赤水畫作。

「四渡赤水」歷時3個多月。紅軍共殲滅和擊潰國民黨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滇交界地區的計劃。

土城地處貴州西北,赤水河穿境而過,其東、南、北為險峻山嶺,急流湍嘯,是赤水東岸重要渡口,素有「黔北重鎮」之稱。赤水城地處川黔交界,東南部山高坡陡,西北部河谷開闊,有公路連接附近的川黔各縣,是中央紅軍北上入川必經之路。

位於貴州赤水市的「丙安紅軍渡口紀念碑」。

位於貴州赤水市的「丙安紅軍渡口紀念碑」。

1月28日,紅軍在土城戰鬥中因敵軍不斷增援,再戰不利,乃奉命撤出戰鬥,1月29日凌晨從元厚、土城地區一渡赤水河,揮師西向進至川滇邊的扎西集中。川滇敵軍很快又從南北兩面向扎西逼近。這時紅軍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突然掉頭東進,擺脫敵軍,於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佔遵義城。

蔣介石在打了敗仗之後,調整部署,指揮多路敵軍向遵義、鴨溪一帶合圍。紅軍迅速跳出敵軍的合圍圈,再次轉兵西進,於3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動重兵圍堵。紅軍又突然揮師東進,折返貴州,於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然後調頭南下,穿插行進在數十萬敵軍的縫隙之中。3月底,紅軍從梯子岩等渡口南渡烏江。中央軍委命令紅九軍團在仁懷馬鬃嶺鉗制敵人,掩護主力部隊通過遵義、仁懷大道,威逼貴陽。

紅軍四渡赤水示意圖。

紅軍四渡赤水示意圖。

這時,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身邊只有不足一個師的兵力,急調滇軍「保駕」貴陽。滇軍東調,雲南空虛,紅軍急行軍連克惠水、長順等縣城,渡過北盤江,於4月底佯攻昆明。5月3日至11日,在皎平渡渡口,利用7只木船,花了9天9夜,順利渡過金沙江,完全跳出國民黨蔣介石在雲、貴、川邊40多萬重兵的圍追堵截。

紅軍搶渡烏江畫作。

紅軍搶渡烏江畫作。

「四渡赤水」歷時3個多月。紅軍共殲滅和擊潰國民黨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滇交界地區的計劃。

紅軍從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由被動變主動的運動戰典範。毛澤東曾頗為自豪地說,四渡赤水是他平生得意之筆。鄧小平也曾說︰「毛主席軍事思想最光輝的一頁,就是長征中的四渡赤水!」

紅軍四渡赤水畫作。

紅軍四渡赤水畫作。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