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紐約時報:這一波全球新冠浪潮開始神秘大撤退!原因未解

博客文章

紐約時報:這一波全球新冠浪潮開始神秘大撤退!原因未解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紐約時報:這一波全球新冠浪潮開始神秘大撤退!原因未解

2021年10月10日 11:20 最後更新:11:23

自今年9月1日以來,美國每日新增病例數量顯著下降了35%。而自8月底以來,全球範圍內的病例數也顯著下降了30%以上。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埃里克·托波爾(Eric Topol)博士寫道:「這是數月來所觀察到的特別良好的情況。」

圖源:紐約時報報道。

圖源:紐約時報報道。

目前,各國專家也不清楚染疫人數為何急劇下降,不過其中的確存在一種神秘的「兩個月的循環週期」:即升溫2個月後接著衰退2個月,但專家強調這不代表疫情就此終結。

美國單日確診數由高位回落。

美國單日確診數由高位回落。

此外,根據Worldometer統計,若自8月19日疫情高峰起算,單日新增人數一度達74.6萬人,但10月4日單日新增人數已降至34.5萬人,下降幅度超過53%。

對於上述的2個月神秘週期,許多人猜測可能和季節性或是社交距離政策有關,不過紐約時報指出,2個月週期在各個季節都發生過,甚至在人們沒有嚴格遵守社交距離政策的時候也出現過。

因此最符合常理的解釋是病毒的生物性,結合了人類的社交行為。例如:不同的變異毒株特易傳染特定的人類族群,當這些脆弱族群都已經感染過後,病毒自然就消退了。另外,也可能是每一種變異株需要2個月的時間,才能在一般大小的社區中傳播。

紐約時報認為,隔離封鎖措施的確發揮了作用,因為一旦疫情數量開始飆升,人們就會變得愈發謹慎。但明尼蘇達大學流行病學家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認為,保持社交距離其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麼重要,因為目前數百萬美國兒童已經返校上課,近期的確診人數卻仍持續下降。

只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兩個月的神秘週期一直在不斷循環,而且這在全球的數字中是顯然可見的。今年,美國病例數目從2月底到4月底上升,然後下降到6月底。緊接著,又在8月底再次上升,此後一直處於下降趨勢。

不僅如此,更鼓舞人心的消息是,新冠重症病例也在不斷下降。自9月1日以來,因新冠住院的美國患者下降了約25%。而自9月20日以來,每日死亡人數也已經下降了10%。這是自初夏以來,美國疫情死亡人數的首次持續下降。

「最後一波大浪潮」?

如今,科學家對這種神秘週期存有太多疑問,甚至希望以此解開新冠之謎。

然而紐約時報強調,新冠病毒的兩個月週期並不是什麼鐵定的科學規律,因為目前世界各地也存在很多例外。

例如,英國過去兩個月的病例數量並沒有持續下降,而是顯得起伏不定。此外,隨著美國寒冷天氣的到來,人們將不斷增加室內活動,屆時是否會導致秋冬病例激增也未可知。因此,新冠大流行的發展仍然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但這種不確定性也許暗示著,人們的未來會變得很樂觀,因為越來越多的民眾已接種至少一劑疫苗。此外,紐約時報稱目前有一半的美國人或已感染新冠病毒,這甚至賦予了他們一些自然免疫力。

最終,只要人們的免疫系統進化得足夠完善,像Delta那樣具有破壞性的新一波疫情幾乎永遠不可能發生。

不過,許多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也不會很快消失,它將循環往復多年。但疫苗可以將新冠轉變為一種可控制的疾病,致使其與流感或普通感冒沒有太大區別。

紐約時報落尾處寫道:無論今秋人們會迎來什麼,可以肯定的是,疫情最嚴重的階段已經過去。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天氣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產能過剩」?分析:美國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

2024年04月18日 13:02 最後更新:13:18

美國財長耶倫16日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聲稱解決產能過剩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有助中國經濟發展。中國駐美使館對此予以駁斥。

「誠然,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指出,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所謂「產能過剩」,是美國政客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作為著名經濟學家,耶倫近期無視經濟學常識,持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受到多方駁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耶倫本月4日至9日訪華,是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內閣成員。8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雙方就發展中國家債務處理、世界銀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改革、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等全球性挑戰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意在多邊渠道下就相關問題繼續保持溝通與合作。

廖岷表示,中美達成以下新的共識成果:一是由兩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介紹,所謂「平衡增長」,包括許多議題:各國如何平衡自身的供給和需求,如何平衡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發展利益,如何平衡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等。

「平衡增長」一詞同樣暗示了美國的兩面性。呂祥認為,美國既想要借中國市場發展自身,又要打壓中國高新技術和優勢產能的崛起,這種兩面性對華政策預計會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至於耶倫等美國政客近期炒作「產能過剩」,呂祥表示,此舉實質上是希望中國給美國留時間。同時,「這些話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以配合現任總統拜登的連任競選。

去年9月,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重要共識,根據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耶倫達成的共識,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

「經濟工作組」由中美兩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金融工作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