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醫講寒熱有根據 人類每10年體溫下降0.03℃ 體寒百病生

博客文章

中醫講寒熱有根據 人類每10年體溫下降0.03℃ 體寒百病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醫講寒熱有根據 人類每10年體溫下降0.03℃ 體寒百病生

2021年10月10日 11:43 最後更新:11:50

疫情期間,當你經過大廈或餐廳外的體溫檢測儀的時候,內心是不是在祈禱著:低點、低點、再低點,生怕那個機器喊出「體溫異常」,然後被拒諸門外。

體溫真的是越低越好嗎?

《eLIFE》上的一篇文章表明,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不斷下降。

《eLIFE》上的一篇文章表明,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不斷下降。

2020年,斯坦福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發表於《eLIFE》上的一篇文章表明,自工業革命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下降,傳統的正常體溫37℃已成為歷史。

1851年,德國的內科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從25000名病人身上獲取了數百萬的腋窩體溫數據,從而確定了人類正常體溫標準為37℃(98.6℉),範圍為36.2℃-37.5℃(97.2-99.5℉)。

《eLIFE》的文章分析女人體溫比男人高,男人體溫降幅比女人高。

《eLIFE》的文章分析女人體溫比男人高,男人體溫降幅比女人高。

朱莉·帕森內特教授的研究發現,19世紀初出生的男性的體溫比今天的男性高0.59℃,每10年體溫下降0.03℃。而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的體溫也下降了0.32℃,降幅約每10年下降0.029℃。該研究指出,在過去的200年裏,高收入國家的人類在生理上發生了變化,平均體溫比前工業時代下降了1.6%。

自從檢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後,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讓大家倍感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裏,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寒」了?

目前關於人類為什麼體溫會逐漸下降這一問題,科學界尚未有明確的解釋。帕森內特教授推測稱,這可能和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有一定關係。「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包括在空調下的室內溫度、與微生物的接觸,以及可以獲取的食物。我們在生理上正在發生變化。」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於現代衛生、醫療和飲食條件的提高,現代人類不會像19世紀的人那樣容易染上瘧疾、肺結核和牙疼等容易引起炎症的疾病。「我們用各種抗體藥物解決了一般性的炎症,這使得人類不需要再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來抵御疾病,體溫自然也就降了下來。」帕森內特教授解釋說。

運動產生肌肉,加強代謝,提高體溫。

運動產生肌肉,加強代謝,提高體溫。

也有專家分析認為,人類體溫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運動。1. 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2,無處不在的空調使人類的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機會,久而久之,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3,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導致人體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導致身體產生的「皮質醇」長期過量分泌,一邊分解肌肉,一邊儲存脂肪,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體溫也會隨之降低。

體溫下降危害多。

有研究表明,36~37℃的體溫可保護機體免受感染,在36.5℃和36.7℃之間的體溫對於人類來說是最有效率的溫度,因為人體不需要花費過多的能量來產生熱量,而且真菌此時無法攻擊人體。通常,在正常體溫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也有專家表明,體溫每降低1℃,基礎代謝下降12% 左右,免疫力會下降30%。

體溫低於36℃時,身體就會顫抖以產生熱能,且伴隨黑眼圈,鼻頭、面色、手掌發紅、嘴唇發紫等症狀。體溫下降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白細胞不能正常工作,免疫力降低,易誘發哮喘、肺炎、風濕病等疾病。

體溫降到35℃時,被稱為低體溫症,患者自覺畏寒怕冷、皮膚濕冷、四肢冰涼、不願起床、走路困難。老年人的體溫低於35℃超過24小時,容易出現心跳驟停。當體溫低至32℃時,寒戰消失並出現昏睡。降至28℃時會出現心室顫動,最終可致心臟停搏。

2010年著名的營養學博士豐潔明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溫度決定生老病死》,他指出人體靠熱量維持生命,體溫降低,血液生成會減少,血管會堵塞,癌症高發,百病從寒起。

從中醫角度來講,體溫下降與人體陽氣受損或者陽氣鬱滯有關。全球變暖、大氣污染以及水質變化等自然環境使得人體質發生改變,陰有餘而陽不足越發明顯;情緒緊張煩勞、喜食生冷的飲食習慣同樣損害陽氣;熬夜和系列作息不規律行為使陰陽運行失常,陽無法斂藏體內,虛損嚴重。而現代社會各類制冷產品如空調出現後,寒邪與暑濕相合而侵襲人體,陽氣當發而反閉郁,長年累月甚至形成「空調病」,加之長期久坐運動減少、情志抑鬱,陽氣不能宣發。陽氣是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 陽氣足則人體各項功能狀態飽滿, 陽氣虛則功能狀態低下, 體溫也會偏低。

人體溫度降低的陰有餘陽不足,會伴隨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比如人體體質改變與免疫力下降;陰盛陽虛的病理基礎會導致多種慢性病及情志類疾病,如低謝綜合徵、高血壓、癌症、抑鬱症等。

按中醫理論,應對陽虛,1. 當調攝情志,保持心態平和,修身養性以平衡陰陽二氣;2. 勞逸結合,適當運動,動則生陽;3. 飲食上把控有度,不過量,中老年人適當服用溫熱食物,避冰冷寒涼食飲食,以補陽氣。

常覺手腳冰冷寒涼者可飲薑茶扶陽。

常覺手腳冰冷寒涼者可飲薑茶扶陽。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 為何要全新打造一支戰略性兵種?

2024年04月23日 18:32 最後更新:18:41

隨著全球戰爭形態的演變,信息支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近日成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這是一支『全新打造的戰略性兵種』」,為信息支援部隊的性質和意義定調。

4月19日,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央視畫面截圖

4月19日,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央視畫面截圖

目前的解放軍兵種劃分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軍種,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等兵種,構成了解放軍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更加完善。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軍旗授予信息支援部隊司令員畢毅、政治委員李偉。新華社圖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軍旗授予信息支援部隊司令員畢毅、政治委員李偉。新華社圖片

從近年來各國戰例來看,現代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系統與系統的較量。誰掌握了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解放軍在近年來進行過數輪調整,如今在新組建信息支援部隊的同時,撤銷原有的戰略支援部隊番號,相應調整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領導管理關係。從中,戰略支援部隊成立於2015年12月31日。從那時到信息支援部隊成立之至日,戰略支援部隊在解放軍編制序列裏一共存在了8年多時間。

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

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

為什麽僅僅8年光陰,一支成立不久的軍種,亦即戰略支援部隊就走入歷史?

此次信息支援部隊成立之前,有媒體評論解放軍的軍兵種為「5+1」格局,也就是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1支軍委直屬部隊為聯勤保障部隊。

此次信息支援部隊成立之後,則改為「4+4」,也就是4支軍種陸軍、海軍、空軍和火箭軍,4個兵種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和聯勤保障部隊。

道理很簡單,8年時光雖然不長,各種變化却已很多。無論是國際國內形勢,還是科技發展水平,映照在人民軍隊的建設上,這就又到了新一輪變革的時間了。

科技領域本有一個摩爾定律。其核心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大約每兩年翻一倍,同時價格下降為之前的一半。

越是成立時間較短的兵種部隊,其越是與高科技領域接近。也正因此,它變革的速度很可能就越快。

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國防部網站

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國防部網站

4月19日晚上,國防部舉行專題記者會,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在回答記者相關提問時曾說,調整組建信息支援部隊,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從强軍事業全域出發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構建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戰略舉措,對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有效履行新時代人民軍隊使命任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吳謙還說,信息支援部隊是全新打造的戰略性兵種,是統籌網絡信息體系建設運用的關鍵支撑,在推動我軍高質量發展和打贏現代戰爭中地位重要、責任重大。

從社會層面來看,統籌網絡信息建設運用,已是當務之急。畢竟,網絡信息技術成為時代發展的「最大變量」。在軍中,要看到網絡信息建設是提高部隊戰鬥力的重要增量。

更該看到的是,在軍事鬥爭層面,網絡信息體系的統籌建設更不可或缺。

「新民周刊」評論文章認為,自古以來,决定戰爭勝負的一大重要因素,即為誰掌握的信息、情報等等更全面。唯有在掌握更多、更全面信息的情况下,才更有利於决策者、指揮員作出比對手更快的正確决斷。

如今,電子信息領域作為現代戰爭的重要支撑,已經成為决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在這場激烈的科技角逐之中,同樣,誰掌握了電子信息等相關領域的高科技,誰就能在未來的戰場上占得先機。

未來,諸如電子信息、通信工程、集成電路、網絡安全、人工智能與自動化、計算機、遙感測繪等信息學科,其戰略需求將有所擴大。

單以信息支援部隊目前所要做到的事來看,主要有:

要有力支撑作戰,堅持信息主導、聯合制勝,暢通信息鏈路,融合信息資源,加强信息防護,深度融入全軍聯合作戰體系,精准高效實施信息支援,服務保障各方向各領域軍事鬥爭。

要加快創新發展,堅持作戰需求根本牽引,加强體系統籌,推進共建共享,强化科技創新,建設符合現代戰爭要求、具有我軍特色的網絡信息體系,高質量推動體系作戰能力加速提升。

要夯實部隊基礎,落實全面從嚴治軍要求,嚴格教育管理,保持正規秩序,激發動力活力,全面鍛造過硬基層,確保部隊高度集中統一和安全穩定,奮力開創部隊建設新局面,堅决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

圖:4月上旬,陸軍某團組織遠程機動訓練。國防部網站

另一方面,也要看未來解放軍的軍兵種是否還將調整?

吳謙的話說得很明了:「隨著形勢任務的發展,我們將不斷完善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也就是說,當下的調整讓信息支援部隊應運而生。而未來,當意識到更新的新質戰鬥力之所在的時候,變革自然也會在適當時候來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