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血糖水平 並及早接種疫苗減感染及重症風險

社會事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血糖水平 並及早接種疫苗減感染及重症風險
社會事

社會事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血糖水平 並及早接種疫苗減感染及重症風險

2021年10月11日 08:30 最後更新:11:25

都市人缺乏運動且飲食欠均衡,「三高一肥」(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及肥胖)問題普遍,這些問題是「百病之源」,若管理不當可惡化成糖尿病,並引發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等多項併發症。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糖尿病患者的處境更加危險,因為新冠病毒可破壞控制血糖的細胞,減弱胰島素分泌,令血糖水平難以控制,這亦增加感染新冠肺炎後死亡的風險。

周醫生表示,心肌炎、貝爾面癱等副作用並非新冠疫苗獨有,亦見於其他疫苗,考慮到它們屬罕見,接種新冠疫苗的得益比風險大。

周醫生表示,心肌炎、貝爾面癱等副作用並非新冠疫苗獨有,亦見於其他疫苗,考慮到它們屬罕見,接種新冠疫苗的得益比風險大。

港人多血糖隱患 或加重新冠病情

現時全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即每10名港人便有一名患有糖尿病。衞生署的《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在全港15至84歲組別中,近六成人患有「三高」至少一項,約五成屬超重或肥胖。

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糖尿病患者染疫後可能會出現免疫力受損、炎症反應失調、凝血異常、血栓形成、身體組織或器官受損等併發症,且出現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比非糖尿病者高兩至三倍。肥胖人士面對的風險亦不遑多讓,他們染疫後入住深切治療部的風險較非肥胖病人高74%,死亡風險則高48%。

周醫生預料隨着全人類陸續接種新冠疫苗,新冠肺炎將像流感般「常態化」,其傳染率雖然會上升,但毒性卻會大大降低,全球民眾將「與病毒共存」。

周醫生預料隨着全人類陸續接種新冠疫苗,新冠肺炎將像流感般「常態化」,其傳染率雖然會上升,但毒性卻會大大降低,全球民眾將「與病毒共存」。

副作用罕見 及早「治未病之病」

市民對於長期病患應否接種新冠疫苗仍存疑慮,但周醫生認為新冠肺炎和三高一肥一樣是「未病之病」,最重要的是提前妥善管理,未病先防,加上糖尿病人本身就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為避免病毒與隱患雙重夾擊的最差情況,他們更應該及早打針,得到疫苗的保護,減低重症及死亡率。他補充指:「打了疫苗並非一定不會中招,但有一定的保護效用,例如流感疫苗,其實也只有約七、八成保護力。」

周醫生還表示,世界史上從未發生過如此短時間內有數十億人接種疫苗,在各地傳媒鋪天蓋地的報導下,市民關注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他強調打針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機率極低,低至只有幾十萬甚至百萬分之一。他補充指:「糖尿病患者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就算沒有接種疫苗,即使是很普通的事(例如感冒)也能引發突發事件,未有確實證據顯示副作用與疫苗直接相關。」

以貝爾面癱(Bell s Palsy)為例,根據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異常事件報告數據,截至2021年8月31日,獲通報的懷疑貝爾面癱個案僅少數。即使不幸出現貝爾面癱,市民亦毋須過於擔心,周醫生指該症是免疫反應的一種,只要適時治療,一般在一至三個月內就可以痊癒。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糖尿病人接種新冠疫苗前後注意事項

問及糖尿病人和三高一肥人士打針前後要作何準備時,周醫生指若然他們病情穩定,三至六個月內沒有因為糖尿病或相關症狀而入過急症室或住院,就可以像普通人般接種。換言之,他們打針前不用特意停藥,毋須改變治療方案;打針後的不良反應和一般人無異,包括輕微發燒、頭痛、肌肉痛、針口痛等,只需要多喝水、多休息及必要時服用退燒藥便可。

為安全起見,周醫生建議未確診糖尿病但有超重問題的人士打針前進行身體檢查,然後聽從醫生指示安排接種。此外,他認為本港提供的兩種疫苗均適合糖尿病人接種,接種前應留意疫苗的保護力及安全性。而我們現正面臨Delta變種病毒的威脅,及早接種疫苗十分重要,特別是經常要進出醫院或診所的糖尿病人、需要到海外出差、接觸高危人士的市民。

香港糖尿病專科中心主席及行政總裁、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周振中醫生指出,糖尿病人「中招」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因此他們的病情大多較嚴重,比一般人更容易入院、進入深切治療病房,甚至死亡。

香港糖尿病專科中心主席及行政總裁、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周振中醫生指出,糖尿病人「中招」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因此他們的病情大多較嚴重,比一般人更容易入院、進入深切治療病房,甚至死亡。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研究識別出2型糖尿病者併發病症的代謝生物標誌物

2024年03月11日 15:20 最後更新:17:07

糖尿病腎病是導致腎衰竭的常見原因,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中大醫學院的一項研,究利用香港糖尿病生物庫進行代謝組學分析,識別出156種與糖尿病腎病相關的代謝物,還整合了一個代謝生物標誌物組,可預測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當中的生物分子關聯仍有待拆解。

研究團隊成員:(第一行左起)萊頓大學Leen ‘t Hart副教授、澳洲Baker心臟及糖尿病研究所Alicia Jenkins教授和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Marieke Blom博士;
   (第二行左起)研究第一作者金巧博士, 中大醫學院馬青雲教授和陳重娥教授。

研究團隊成員:(第一行左起)萊頓大學Leen ‘t Hart副教授、澳洲Baker心臟及糖尿病研究所Alicia Jenkins教授和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Marieke Blom博士; (第二行左起)研究第一作者金巧博士, 中大醫學院馬青雲教授和陳重娥教授。

中大醫學院早前領導一項國際研究,從香港糖尿病生物庫中抽取1,991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物樣本進行前瞻性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波譜測量170種代謝物,並隨後進行中位數為期5.2年的追蹤分析。結果顯示,156種代謝物與腎功能下降或蛋白尿相關,而當中的75種同時與心血管事件有關聯。團隊進一步鎖定22種代謝生物標誌物與糖尿病腎病及心血管疾病有顯著關連,包括含豐富三酸甘油的脂蛋白、小型高密度脂蛋白、亮氨酸(胺基酸的一種)和白蛋白。

示意圖

示意圖

是次合作研究成員包括中大團隊、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Amsterdam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澳洲Baker心臟及糖尿病研究所(Baker Heart and Diabetes Institute),以及來自香港、澳門和內地的研究人員。

是次研究結果已在華人及歐洲人研究組別中得到驗證,將有助醫護人更精確地預測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提供更精準的治療建議。

研究結果已於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的官方期刊《Diabetologia》發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