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紅軍長征最艱難歷程:爬雪山過草地

歷史長河

紅軍長征最艱難歷程:爬雪山過草地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紅軍長征最艱難歷程:爬雪山過草地

2021年10月13日 10:00 最後更新:11:16

長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從中央蘇區和南方蘇區進行轉移,最終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實現三大主力會師。

在長征之初,中央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先後經歷了血戰湘江、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戰役。之後中央紅軍佔領瀘定城後繼續北上,於1935年6月8日突破國民黨軍隊蘆山、寶興防線,隨後翻越了長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

更多相片
紅軍長征爬雪山畫作。

長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從中央蘇區和南方蘇區進行轉移,最終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實現三大主力會師。

紅軍過雪山草地示意圖。

夾金山位於今天的四川省寶興縣內,是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它山勢險峻、空氣稀薄,積雪終年不化,氣候變化莫測。

雪山地區自然環境惡劣。

三大主力紅軍長征途中,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等幾十座雪山,很多紅軍戰士犧牲在雪山上。翻越雪山為什麼難?一是雪山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二是紅軍飢餓、身體羸弱和御寒衣物缺乏等原因。

松潘草地遍布沼澤、荒無人煙。

長征途中,紅軍不僅翻越了終年積雪的大雪山,還穿越了人跡罕至的茫茫水草地。長征走過的松潘大草地,對一路征戰、飢寒交迫的紅軍而言,幾乎是一個「死亡陷阱」。

紅軍長征過草地畫作。

惡劣的天氣、遍布沼澤、荒無人煙,松潘草地被稱為「生命禁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之外,紅軍自身的後勤保障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最大的困難就是糧食缺乏。紅軍將士們只好吃野菜、樹皮、草根,甚至吃皮帶、皮鞋等。在過草地期間,紅軍戰士有的被泥潭吞噬,有的不敵嚴寒被凍死,有的因身體虛弱而病死,更多的是因飢餓而死。

紅軍長征爬雪山畫作。

紅軍長征爬雪山畫作。

夾金山位於今天的四川省寶興縣內,是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它山勢險峻、空氣稀薄,積雪終年不化,氣候變化莫測。

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在他寫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對紅軍為什麼過夾金山,作了專門的解釋。他寫道:毛澤東當時有三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條是雪山以西,走一條海拔高但商隊常來常往的路線,到川西北和青海的藏族地區首府阿壩。這條路稍遠一點,幾乎全是要穿過人口相當稠密的持敵視態度的藏民地區。第二條是,走雪山以東的另一條路,最後到松潘縣,但是沿路遭受國民黨襲擊,危險相當大。第三個選擇是,走雪山中間的一條崎嶇山路,這是一條很糟糕的山間小徑,且當地居民都沒有走過這條路。但這第三條路將會最接近於他的目標:同張國燾的四方面軍會師。

紅軍過雪山草地示意圖。

紅軍過雪山草地示意圖。

三大主力紅軍長征途中,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等幾十座雪山,很多紅軍戰士犧牲在雪山上。翻越雪山為什麼難?一是雪山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二是紅軍飢餓、身體羸弱和御寒衣物缺乏等原因。

雪山地區自然環境惡劣。

雪山地區自然環境惡劣。

長征途中,紅軍不僅翻越了終年積雪的大雪山,還穿越了人跡罕至的茫茫水草地。長征走過的松潘大草地,對一路征戰、飢寒交迫的紅軍而言,幾乎是一個「死亡陷阱」。

松潘草地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縱橫3000公里左右,面積約1 .52萬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松潘草地遍布沼澤、荒無人煙。

松潘草地遍布沼澤、荒無人煙。

惡劣的天氣、遍布沼澤、荒無人煙,松潘草地被稱為「生命禁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之外,紅軍自身的後勤保障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最大的困難就是糧食缺乏。紅軍將士們只好吃野菜、樹皮、草根,甚至吃皮帶、皮鞋等。在過草地期間,紅軍戰士有的被泥潭吞噬,有的不敵嚴寒被凍死,有的因身體虛弱而病死,更多的是因飢餓而死。

爬雪山,過草地是紅軍長征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歷程。紅軍三大主力在兩年數次過雪山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至少在萬人以上。

紅軍長征過草地畫作。

紅軍長征過草地畫作。

1960年,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重回中國,在採訪中向毛澤東提問:「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毛澤東答:「那是在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國燾之間的鬥爭。當時黨內面臨著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卜的內戰。」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