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擬重新豁免549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美企:應豁免更多

博客文章

美國擬重新豁免549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美企:應豁免更多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擬重新豁免549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美企:應豁免更多

2021年10月14日 15:04 最後更新:15:18

拜登政府上台之後,一直在全面評估對華經貿關係中沿襲特朗普時期的政策而無所作為,這招致美國國內越來越多企業的抱怨。他們認為,拜登政府仍保留特朗普時期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做法,不僅給美國人增添支出上的負擔,還使他們根本無法在全球範圍內找到中國產品的替代品。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資料圖片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資料圖片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早前和中國副總理劉鶴視頻對話之前,主動作出讓步,她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闡述拜登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強調美方「無意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會啟動「具針對性的關稅排除程序」,以免除部份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價值3700億美元的產品施加的關稅。

據《華爾街日報》13日報道,發出對關稅抱怨的美國企業範圍很廣,既有依賴中國電子元件的企業,也有從中國進口服裝的零售商。科羅拉多州一家主要銷售中國產露營用品的裝備供應商負責人表示,從中國進口這些產品,必須支付高達25%的關稅,這不但大幅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還導致他不得不用個人資金來支付這些額外的關稅。他認為,加徵關稅只會給美國人增加負擔,「要麼像我現在這樣,由小企業自己承擔這些關稅,要麼就把它轉嫁給消費者,讓消費者來買單」。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近日擬重新豁免549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並就此咨詢公眾意見。但《華爾街日報》認為,這只是特朗普時期有資格獲得關稅豁免的2200多種產品中的四分之一左右,很多豁免到期的產品並未包含在這549種產品中。

一些行業組織希望拜登政府能夠擴大豁免計劃。美國服裝鞋類協會負責人表示,「很多產品不在豁免範圍內令人失望。」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副主席肯·莫納漢稱,「製造商們希望看到更多申請關稅減免的機會,而不僅是那些到期和延期的豁免。」

特朗普政府2018年開始實施的關稅豁免程序曾引發大量抱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收到的反饋顯示,大量企業抱怨這些程序既繁瑣又不透明。他們無法理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真正想評估的信息,也不確定最好的申請方式,他們只能在茫然無措中等待。有些申請獲批,有些被拒絕,但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卻沒有任何解釋。

此後,美國政府監管機構對這套豁免程序展開調查,並在今年7月出具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執行中的問題:不但程序記錄不全,而且在審核中許多步驟執行依據不一致。這份報告顯示,自2018年至2020年,美國企業共提交約5.3萬份關稅豁免申請,但其中4.6萬份被拒絕。

美國企業進一步抱怨說,部分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實際上損害了美國公司的利益。例如,美國公司在供應鏈中採用的某個來自中國的產品被加徵了關稅,而中國企業使用相同產品生產製造的商品卻免於關稅,這使得美國企業在價格上無法與中國競爭。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此前表示,於本週二開啓50天的意見徵詢期,對有關關稅豁免的請求進行評估。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學者認西方誤解中國經濟 「可能導致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2024年04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14

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絕於耳,有時連美國人都跳出來證偽。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報道,《外交事務》雜誌近日刊登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成員尼古拉斯·拉迪的署名文章——《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指出,近兩年來,部分觀察者對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主要基於五種誤區: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以及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但實際數據並不支持上述論點。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在三分之一,並擴大其經濟足跡。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驚人的經濟表現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警覺。自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觀察者由此粗淺地得出結論,聲稱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巔峰已經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會進入長期衰退,甚至是失落的十年,而不是超過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三月的國情諮文中也放言:「多年來,我聽到我的兩黨朋友們說,中國正在崛起,而美國正在落後。他們弄錯了。」

然而,這些人其實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的確面臨著一些眾所周知的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問題。但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道路克服了比現在更大的挑戰。盡管近年來增速放緩,但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

關於中國經濟潛力的悲觀主義主要基於五種誤區。首先是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

文章指出,的確,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GDP佔美國GDP比重從76%下降到67%。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到2023年,中國GDP比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前)增長了20%,而美國僅增長了8%。

AP圖片

AP圖片

這種明顯的悖論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一是近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去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4.6%,低於其實際GDP增長的5.2%。相比之下,由於通貨膨脹率高,美國2023年名義GDP增長了6.3%,而實際GDP僅增長了2.5%。

此外,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已將利率上調了逾五個百分點,從0.25%提高至5.5%,而中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3.70%降至3.45%。中國和美國利率之間的差距擴大。在匯率疲軟的情況下,將中國名義GDP換算成美元,才出現中國GDP相對美國GDP下降的情況。

但這兩個因素可能是暫時的。美國利率現在相對於中國利率正在下降,減少了投資者將人民幣轉換為以美元計價資產的動力。因此,人民幣已經開始逆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的物價將回升,這將提振以人民幣計量的中國GDP增長。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名義GDP幾乎肯定會在今年重新朝著美國的方向靠攏,並且可能在約十年內超過美國。

第二個誤區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實際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去年,中國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6%,是2022年增長率的兩倍,人均消費增長了九個百分點。

如果消費者信心不足,家庭將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但中國家庭去年恰恰相反:消費增長超過了收入,這只有在家庭減少儲蓄佔收入比例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AP圖片

AP圖片

第三個誤區是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去年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了0.2%,引發了房價下跌的擔憂,導致人們預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從而減少需求,增長放緩。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核心消費價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際上增長了0.7%。

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價格的確在2023年有所下降,這反映了全球能源價格和其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以及中國對一些工業品需求相對較弱,可能削弱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動力。

人們認為,企業不會將資金投入到他們的業務中,而是用他們日益減少的利潤償還債務。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企業的借貸規模還在增加,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GDP的比例。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的投資也在增加,並沒有衰退的跡象。

第四個誤區是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根據,2023年新開工建設的樓盤數量只有2021年的一半。但是必須看到這一數據的背景。

在同期的兩年時間裡,房地產投資僅下降了20%,因為開發商將更多的支出用於完成早期開始的住房項目。2023年,住房竣工面積擴大到78億平方英尺(約合7.2億平方米),首次超過了住房開工面積。這是因為政府政策鼓勵銀行專門向即將完工的住房項目提供貸款,如果放寬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限制,將會加劇房地產供應過剩。

AP圖片

AP圖片

第五個誤區,即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正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有悲觀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從2020年底對大型民營企業無序擴張的治理收效甚微。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至2010年代中期,私人投資在中國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有企業。到2014年,私人投資幾乎佔所有投資的60%,而1978年,這一比例幾乎是零。這一趨勢在2014年後開始逆轉,到2023年,私人投資僅佔總投資的50%。

同樣,數據並不支持上述悲觀情緒。首先,2014年後,私人投資份額減少幾乎全部源於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如果排除房地產,去年中國的民間投資增長了近10%。盡管個別的中國企業家離開了國家,但仍有超過3000萬家民營企業繼續投資。

此外,未被官方歸類為公司的家族企業數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萬家,企業總數達到了1.24億家,容納了約3億人就業。

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面臨著許多問題,但誇大這些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導致西方在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這對美國尤其如此。中國可能會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同時擴大其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如果美國決策者低估了這一點,他們可能是高估了自己與亞洲伙伴深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