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媒爆中國發展繞地球飛行導彈 高超音速美國無法防禦

博客文章

英媒爆中國發展繞地球飛行導彈 高超音速美國無法防禦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英媒爆中國發展繞地球飛行導彈 高超音速美國無法防禦

2021年10月18日 15:40 最後更新:15:46

西方媒體最近不斷炒作中國「擴核」。英國《金融時報》前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測試一枚具備攜帶核彈頭能力的高超音速導彈,這枚導彈進入軌道以後環繞地球一周飛向目標,展現讓美國情報部門意想不到的先進太空實力,這一能力使得該型武器可以突破美國現有的防空體系。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金融時報》引述多名熟悉這項試驗的人士表示,中國軍方在今年8月發射一枚火箭,搭載一枚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和以往不同的是,該飛行器先在「近地軌道」空間進行環繞地球飛行,隨後再重返大氣層,向下巡航飛向目標。最後,導彈以大約24英里(約30多公里)之差未擊中目標。

更多相片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西方媒體最近不斷炒作中國「擴核」。英國《金融時報》前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測試一枚具備攜帶核彈頭能力的高超音速導彈,這枚導彈進入軌道以後環繞地球一周飛向目標,展現讓美國情報部門意想不到的先進太空實力,這一能力使得該型武器可以突破美國現有的防空體系。

8月24日,長征2號丙火箭第79次發射,以「一箭三星」方式,將三顆通信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金融時報》引述多名熟悉這項試驗的人士表示,中國軍方在今年8月發射一枚火箭,搭載一枚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和以往不同的是,該飛行器先在「近地軌道」空間進行環繞地球飛行,隨後再重返大氣層,向下巡航飛向目標。最後,導彈以大約24英里(約30多公里)之差未擊中目標。

美軍現有的預警雷達和中段防禦體系多半部署在北半球,南半球和南方缺乏預警。美國反導局圖片

《金融時報》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公布了長2丙火箭第77次和第79次發射,缺少了第78次發射的信息,他們猜測,第78次「秘密發射」的任務就是試驗上述高超音速導彈。

《金融時報》今次爆料的這種武器比「錢學森彈道」更加極端,是將載荷飛行器直接送到近地軌道。

報道引述兩名熟悉此次試射內情的人士表示,理論上中國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可以走南極路綫對目標實施攻擊,這將對美國軍方構成巨大挑戰。因爲美軍現有的導彈防禦系統集中部署在靠近北極的阿拉斯加基地和美國北方,可以防禦北極路綫的彈道導彈,而其在南半球和南極方向缺乏預警,因此這種武器可以進一步壓縮美軍的預警時間。

《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別死盯中國高超音速導彈,請視野寬些吧》。

《金融時報》今次爆料的這種武器比「錢學森彈道」更加極端,他是將載荷飛行器直接送往近地軌道,理論上可以打擊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但兩名官員仍表示,試驗展現出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研發出現驚人的進展,這遠比美國認識到的先進,一名知情人士說:「我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金融時報》稱,此次試驗凸顯出美方經常低估中國軍事現代化實力的問題。

8月24日,長征2號丙火箭第79次發射,以「一箭三星」方式,將三顆通信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8月24日,長征2號丙火箭第79次發射,以「一箭三星」方式,將三顆通信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金融時報》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公布了長2丙火箭第77次和第79次發射,缺少了第78次發射的信息,他們猜測,第78次「秘密發射」的任務就是試驗上述高超音速導彈。

美軍現有的預警雷達和中段防禦體系多半部署在北半球,南半球和南方缺乏預警。美國反導局圖片

美軍現有的預警雷達和中段防禦體系多半部署在北半球,南半球和南方缺乏預警。美國反導局圖片

報道引述兩名熟悉此次試射內情的人士表示,理論上中國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可以走南極路綫對目標實施攻擊,這將對美國軍方構成巨大挑戰。因爲美軍現有的導彈防禦系統集中部署在靠近北極的阿拉斯加基地和美國北方,可以防禦北極路綫的彈道導彈,而其在南半球和南極方向缺乏預警,因此這種武器可以進一步壓縮美軍的預警時間。

這一消息披露之際,拜登政府正在撰寫每4年發表一次的《核態勢評估報告》。這份報告是美國國會要求政府撰寫的,目的是告知國會全球有核國家的核武器部署情况和發展態勢,以及告知國會美國政府的發展方向。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John Kirby回應報道內容表示,美方已經表明關注中國提升軍事實力,指這會增加區內及其他地方的緊張局勢。

事實上,美方很關心中國的核建設動向,不斷渲染「中國核威脅論」,今年以來,西方媒體更是一直在炒作中國「擴核」等話題。

北美空防司令部司令Glen VanHerck在8月曾表示,「中國最近展示了非常先進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能力」,並且警告該能力將對北美空防司令部(NORAD)提供威脅警告和攻擊評估的能力提出重大挑戰。

美國新任空軍部長Frank Kendall則在9月曾經暗示,北京方面正在研發一種新的「軌道武器」。他表示,中國取得了巨大進展,包括「從軌道進行全球打擊的可能性」。他拒絕提供細節,但暗示中國正在開發類似於蘇聯在冷戰期間試圖研發的「軌道轟炸系統」類似的武器。

《金融時報》今次爆料的這種武器比「錢學森彈道」更加極端,是將載荷飛行器直接送到近地軌道。

《金融時報》今次爆料的這種武器比「錢學森彈道」更加極端,是將載荷飛行器直接送到近地軌道。

《金融時報》今次爆料的這種武器比「錢學森彈道」更加極端,他是將載荷飛行器直接送往近地軌道,理論上可以打擊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航天器繞地球運行按軌道高度分類時,可以分為近地軌道、中軌道和高軌道3種。軌道高度較低的對地衞星軌道(通常軌道高度低於2000千米)稱作近地軌道;軌道高度較高的對地衞星軌道(通常遠地點高度大於3000千米)稱作高軌道,軌道高度介於高軌道和近地軌道之前的軌道稱作中軌道。在近地軌道上仍有稀薄的大氣。

為什麼把飛行器直接送往近地軌道,就能夠擁有如此有突破性的殺傷力?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核武器政策專家Taylor Fravel告訴《金融時報》,中國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配備核彈頭後,將令美國導彈防禦系統變得無用武之地,因爲它飛行時可以改變路綫,而且飛行軌迹較低,令其更難被追踪及摧毀。相反,美國反導系統現時用於對付飛行軌迹不變兼可以預測的彈道導彈。

他稱,這種武器將突破美國一切防空系統,中國完全開發和部署這種武器,將「破壞戰略穩定」,不過僅僅一次測試,不代表中國擁有部署的能力。

有軍事評論員介紹,《金融時報》爆料的這種武器飛行情况和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都不同,是一種「在軌高超音速武器」。美國此前也開發過HTV-3X、X-37B等在軌高超音速試驗項目,但並未用作軍事用途。

傳統的洲際導彈不需要達到環繞地球的高度,而這種「在軌高超音速武器」首先達到了入軌速度,將載荷送入了近地軌道,又環繞地球一周,理論上確實可以打擊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在突防模式上,這一軌道武器同時又搭載了在大氣層高超音速飛行體,使其可以在防區外很遠的地方重返大氣層以後開始進行高超音速滑翔。

因此,這種「軌道高超音速武器」從理論上確實可以對現有的一切反導和預警體系有極强突防效果,現有的中段反導預警體系以計算有固定彈道的彈道導彈爲主,無法有效攔截在軌機動的航天器。而高超音速滑翔體在軌道機動結束並且再進大氣層後,還可以用氣動力控制維持大氣層內機動,避免美軍使用中段攔截彈進行攔截,並且由于其本身極快的速度增量,還可以極大壓縮其末端反導的反應時間。

不過,彈道導彈有別於運載火箭。用於核打擊的彈道導彈往往載荷、投擲重量有限,這種「軌道高超音速武器」由於其構型和彈道模式限制,相比起一般的彈道導彈彈頭而言,可用載荷容積會相對較少,無效重量却會更大。相比一般的高超音速滑翔體彈頭,又需要更多重量用於入軌的燃料,因此其若携帶核武器,則當量也不會太高、打擊時間較長、打擊效率偏低,實戰效能並不盡如理想。

就有航天專家表示,這種航天器反而是應用於其他的航天航空領域,例如前沿構型探索,氣動熱力模型搭建,數據收集等,都有極佳的效果。

《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別死盯中國高超音速導彈,請視野寬些吧》。

《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別死盯中國高超音速導彈,請視野寬些吧》。

就相關爆料,《環球時報》發表社評表示,探討報道有多大真實性沒有意義。重要的是,中國無需與美「軍備競賽」,正常發展軍力就足以不斷削弱美方想要死保的全面對華優勢。特別是由於地理的靠近和中國投入的持續加大,中國在台海和南海這些地區反超美軍實力形成優勢將是必然的。

文章直指美方不斷釋放中方在加强核戰略工具打造的傳聞,其中的目的之一被認爲是給美方在高起點上進一步加擴軍費做輿論鋪墊,呼籲美國釐清對話戰略思路,直言無論加多少軍費、採購多少裝備,美國要在中國近海繼續享有壓倒性軍事優勢都是絕無實現可能的幻想。

文章認為,中美雙方要重新構建一定的戰略互信,合作共贏,為全世界的福祉不斷探索能夠容下兩國中大長遠利益的政治和安全框架,這才是關鍵所在。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