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紫禁城內有70多口水井 為何無人敢喝裏面的水?

歷史長河

紫禁城內有70多口水井 為何無人敢喝裏面的水?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紫禁城內有70多口水井 為何無人敢喝裏面的水?

2021年11月05日 10:00 最後更新:14:11

紫禁城,即現在的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及後宮嬪妃們所居住的地方。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

在紫禁城內有70多口水井,上至皇帝,下至宮女太監,卻沒有一個人敢喝井裏面的水,從清朝以後,宮中人員所飲的水,都不是取自水井,而是勞師動眾地用水車從玉泉山上拿水回宮。

約一百年前的玉泉山山腳。網上圖片

約一百年前的玉泉山山腳。網上圖片

清末民初文人徐珂,在其筆記《清稗類鈔》中記載:「若大內飲水,則專取之玉泉山也。」玉泉山早在遼代和金朝的時候就已經建設過皇家行宮,清朝時則更是升級為皇家「三山五園」之一,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個地方,還給這裡的泉水取名為「玉泉趵突」,並揮筆寫下「天下第一泉」五個大字。

據書中記載紫禁城從玉泉山取水,一半是在凌晨時分。那時候,北京城已經關上城門。因此,水車只能從西直門進城,浩浩蕩蕩地運往紫禁城。因此西直門向來有「水門」之稱。

紫禁城西直門全景。網上圖片

紫禁城西直門全景。網上圖片

事實上,從玉泉山到紫禁城,大約有20多公里。在古代交通頗為不便,這個路程堪稱遙遠。即使到了民國建立、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故宮之前,每天早上西直門仍然要為溥儀送水的驢車開門,軍閥混戰時期也沒有耽誤過,那麼,為何要捨近求遠,非要去超遠的地方取水不可?原因是紫禁城內井水的安全無法保證。

我們看過不少清裝宮廷劇,各種勢力明爭暗鬥,鬥得你死我活。而實際上宮廷內部的鬥爭,遠比電視劇錯綜複雜。為了爭寵奪權,特別更涉及到皇位繼承的時候,難免會有人暗中向水井裏投毒,讓飲水之人輕則頭暈腹瀉,重則流產斃命。清代科技不太發達,鑑毒技術有限。所以,在沒有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紫禁城中水井逐步失去「飲用水」的功能。

宮廷內部鬥爭殘酷複雜。

宮廷內部鬥爭殘酷複雜。

另外還有比井水投毒更可怕的事。1900年8月八國聯軍從天津登陸,一路打到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匆忙逃往西安。據說在西逃之前,慈禧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派人將幽禁在景祺閣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頤和軒,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為由,命太監崔玉貴等人將珍妃推入貞順門內井中活活溺死。崔玉貴怕珍妃爬上來,還找了塊石頭將井口封上。後來,這口井被命名為「珍妃井」。

故宮內的珍妃井。

故宮內的珍妃井。

一年後,慈禧和光緒皇帝返回北京,珍妃家人才獲准將她的屍體打撈上來安葬。此後,這口水井就被以井口石封住,還用鐵棍鎖之,不再使用。水井有這樣的「功能」,更不用說是從裏面取水飲用了,就算經過這個水井,也會毛骨悚然。

既然井水不能喝,紫禁城的70多口井還有甚麼作用?這些井水雖不能喝但還是能用的。用以清理、洗衣服等,還有消防,近水也能救近火。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